平尧麻笺——千年古树又逢春

2017-11-15 21:28:2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襄汾邓庄素有“纸乡”之称。史料记载,邓庄造纸显赫于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享誉京、津、豫、陕、甘、宁多地,并以其上乘的品质独树一帜。邓庄出产的麻纸因品质高、珍稀华贵,被文人雅客称为“麻笺”;邓庄麻笺在明清时期就被指定为皇宫用纸,蜚声京华。
    如今,邓庄镇西侯村所产的平尧麻笺,传承了邓庄麻笺的古老手工造纸技术,使这一古老的技艺再次绽放异彩;他们先后注册了平阳麻笺、平尧麻笺、帝尧麻笺等品牌。今年3月,平尧麻笺接受“2017年阿斯塔纳世博会经贸文化艺术展”特邀参展,并被授予“特别荣誉奖”。目前,平尧麻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
    据了解,平尧麻笺采用的传统手工造纸技术,有上千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手工艺人的传承改良,其麻笺色泽洁白光亮,质地均匀细密,纤维细而长,拉力强而柔,吸墨性能好,保存时期长,不受虫蛀风蚀,不变颜色,宜于书写,得到国内多位知名书画家的赞赏,并成为许多知名书画院的专用纸张。

 

    11月9日,记者在西侯村采访时,巧遇从北京专程前来考察平尧麻笺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艺家》副主编赵昌林。他现场挥毫,对平尧麻笺赞不绝口,一定要将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传承下去,推介出去。”“西侯村村子烂,家家户户都干碾(方言念ran)”不怕老天旱,就怕碾不转;只要纸碾转,有吃又有穿”……这是当地流传的民谣,但也说明了西侯村这一带,家家都有造纸作坊的情景。
    “我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做麻笺,记得特别清楚,早些年,尤其到了冬天,特别冷,每个人跟前都放一桶热水,捞起纸后,顺便把手放到热水桶里暖一下。当时,村里80多岁的老人说,他们也是从爷爷辈那里传下来的,具体村里人从哪一年开始做麻笺,谁也说不上来,但时间很久远。”西侯村今年50岁的梁勇杰说,听村里的老人说,他们的造纸技术是从造纸的祖师爷蔡伦那里传承下来的,所以村里至今,都有在农历三月十七这一天祭奠蔡伦的习俗。
    在平尧麻笺的造纸作坊内,记者看到,剁麻、燥麻、蒸麻、碾麻……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现场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平尧麻笺用料讲究,以优质天然麻为原料,沿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技艺加工纸张。一张麻笺的形成要经过铡货、折货、泡货、整货、剁麻、燥麻、蒸麻、碾麻、捞麻(抄纸)、压纸、晒纸、整纸等十几道工序。
    “我们邓庄的水质碱性大,烧开后就跟面汤似的。可造麻纸就得用碱性大的水,所以在邓庄造纸有先天优势。”一位正在碾麻的师傅说,正是由于水土的差异,即便是同样的原料、同样的生产工艺,邓庄产的麻笺依然比别处生产的麻纸更胜一筹。
    谈起麻笺,平尧麻笺负责人张保同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依然老骥伏枥,奔波在麻笺传承创新的道路上。润墨性好、变形性小、耐久性高、不怕揉搓,有‘力透纸背’的效果,裱后平展如初,真正保留艺术家们‘原始’创作水准。”张保同介绍,现在平尧麻笺生产的麻笺已成为全国各大美院、知名画院和书法绘画大赛专用纸,每年生产的四五十万张麻笺远远不够市场需求。在平尧麻笺的收藏展厅内,聊起未来的发展,张保同信心满满,目前,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平尧麻笺的造纸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麻笺产业会有很好的发展远景。
    记者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