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我的家乡是襄汾县南辛店乡北关村,地处吕梁山支脉姑射山脚下,是个历史久远的古老山村。据2014年村南挖掘的石碑记载,早在北魏时期就有这个村落,时称临汾县娥英乡北关村。
千百年来,这里文化底蕴深厚,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丰富多样,什么跑旱船、扭秧歌、踩高跷、狮子舞等。此外,这里还是圣帝关公后裔聚居地,既有祖辈流传的关氏家谱,又有新近发现的关公名后关朗墓碑和关公后裔《关守荆义行碑》等文物佐证。凡此种种,足以说明这个古老的山村堪称“历史文化名村”。
我从小生长在这方土地上,有着深厚的故土情结。虽然自1968年参军起一直漂泊在外,但一直心系这里。2014年初春,我告别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古都临汾,怀着一腔为家乡做点贡献的情怀,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北关村。
我是个只有高小文化程度的人,但对写作情有独钟。在部队时就在连、营通讯组搞通讯报道,复转到地方后,在国企单位工会、宣传部搞文字宣传工作,经常给《山西日报》《临汾日报》等报刊投递稿件。多年的笔耕磨练,我有了一些写作功底,回到家乡后,便决心发挥自己的这点特长,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北关村呐喊、助威,为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挥洒余热。
古老的文化山村,要写作的东西很多,我捕捉有价值、有正能量的文化素材,采集编写,予以大力宣传。
北关村中有一对老夫妇,男的叫关德保,95岁高龄;老伴叫梁柏枝,96岁高龄。他们夫妻共同生活近八十载,且双双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大有百岁夫妻之态。我觉得这是件稀罕事,就到他家访谈,探寻长寿秘诀。很快,一篇反映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关德保夫妇的长寿生活》刊发在《临汾日报》“百味人生”栏目(2016年3月3日),引起了人们极大兴趣和关注。
我们村有个老龄活动中心,成立于2002年初。15年来,除大忙季节外,老人们风雨无阻,坚持集体娱乐活动。
此外,村里还成立了中老年书法协会、村志编委会等。这些群众自发组织,对活跃农村文娱活动、弘扬翰墨文化、树 立良好村风起到了重要作用。我抓住这一反映农村老龄人精神风貌的题材,写了一篇《山村夕阳红》,刊登在《临汾日报·文化旅游周刊》(2017年9月13日),激励了我村中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今年深秋,我们村在进行乡村道路硬化时,发现了一块掩埋在土里的关公名后关朗墓碑,这一重大发现对探讨关公后裔繁衍生息以及研究关公文化,无疑具有重大价值和引领作用。于是,我找到了邻村退休老干部、襄汾县文联原主席曹文敏,商榷报道事宜,我们一拍即合。经过努力,11月22日,《临汾日报》以《一块碑石破解千古之谜》为题,在文化旅游周刊予以登载。同日,《山西日报》以《关朗墓碑现身襄汾》的醒目标题,在“博览”版发表。这一重大新闻,在三晋大地和史学界引起轰动。
回乡三年多来,我先后在省、市级报刊发表了十余篇文章,算是对家乡做了点儿贡献,但深感微不足道。为了进一步弘扬传承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乡土文化资源,我决心继续以笔为武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为扩大北关村“历史文化名村”知名度,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笔耕不辍。(史复兴)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