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文化富矿”迎来“开采”良机

2018-01-17 09:32: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陶寺观象台  邱小林

  临汾新闻网讯 2018年1月10日,“三九”第二天。广袤的丁陶大地,雪后初霁,素裹银装;朔风呼啸,滴水成冰。

  在陶寺乡政府的会议室里,一场有30余人参加的“文化襄汾大家谈”座谈会正在举行。围绕着地方文化、文物保护、旅游开发、文体活动、襄汾元素、襄汾符号、文创小镇等话题,与会人员或慷慨陈词,或激烈辩论,气氛之热烈,使人早已忘却了室外那刺骨的冬寒。

  “文化襄汾大家谈”,是襄汾县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积极推进文化工作繁荣发展的创新举措。连日来,县委副书记、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组组长李青雁带领一行人,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全县13个乡镇,与当地从事文化研究、文艺创作的各界人士广泛接触,深入交谈,找寻建设文化襄汾的妙计良策,陶寺乡已是他们的第8站。

  一路走来,李青雁深切地感知着深厚历史传统文化带给当地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让她开始重新审视这方为之倾心工作的土地。

  襄汾,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端、支点和承载,是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文明汁液的热土。10万年前,现代黄种人的祖先——丁村人在这里以石为器,伐树狩猎,点燃文明之火;4300多年前,帝尧定都陶寺,观天授时,“垂衣裳而天下治”,诞生了本初中国。

  悠久历史孕育灿烂文化,襄汾无愧于全国闻名的文化资源大县。这里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全县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019处,其中国家级7处、省级10处,馆藏文物多达4500余件。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丁村遗址、被称为“中国北方古民居活化石”的丁村民宅,被誉为“帝尧之都·最早中国”的陶寺遗址,以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汾城古建筑群,等等,无不浸润着沧桑岁月的韵味,激荡着历史回响。这里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第三次非遗普查共登录非遗项目2000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5项、省级11项。起源于西周时期的跑鼓车、产生于汉代的平阳麻笺制作技艺、发端于唐代的天塔狮舞、久负盛名的晋作家具制作技艺,无不凝结着襄汾人的智慧,续写着瑰丽神奇。这里名人先贤星光闪耀,“尧王选贤禅让”“巢父洗耳”“张良除恶”“介子推割股奉君”“尉迟敬德跑马开渠”等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襄公,《赵氏孤儿》的主角程婴、公孙杵臼、汉朝开国重臣张良,元曲四大家之首郑光祖、山西电力工业创始人刘笃敬等,无不塑造着襄汾人的精神品格,书写着时代风骨。这里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仿古青铜器、丁村土布、剪纸、面塑、丁村臊子面、晋襄酥烧饼、太平米醋、粉条、面食等,无不传承着襄汾的文化记忆,传递着地域风情……赓续文化辉煌。今天,“文化”俨然已融入襄汾人的血液,深达灵魂。

  实际上,对于文化资源富集的襄汾而言,只言片语难以尽数,而找准其核心元素,让静态的文化“活”起来,同样是一道并不容易作答的“难题”。在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二三四”工作思路中,“文化襄汾”被认为是襄汾最具潜力的发展动能,其内涵之一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县域文化遗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彰显,基本建成全域旅游县。充分挖掘这些文化的独特价值魅力,通过文化引领、促进旅游发展,是襄汾文化旅游发展的比较优势所在,也是未来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为此,该县梳理出“一城一镇一村”文化旅游开发格局的新思路,并将其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一城,就是打造帝尧都城,重现“最早中国”;一村,就是打造文化丁村,构建人类进化长廊;一镇,就是打造千年古镇,再现太平名邑。此举被赞为“蕴藏在这块土地上的‘文化富矿’迎来前所未有的‘开采’机遇。”

  这样的赞叹不是没有道理。回顾过去的一年,襄汾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推动产业转型的优先发展方向,作为动力转换的首要突破口,按照“发展大旅游、拓展大市场、培育大产业”的工作思路,以“一城一村一镇”为重点,强力推进帝尧文化之都建设。文化旅游业深入推进。完成陶寺遗址博物馆征地、立项和陶寺遗址博物馆建设工程大纲编制;积极申报陶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确定了《陶寺遗址公园一期2017-2020年建设方案》。制定修改完善了《襄汾县关于旅游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建立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制定了加快推进全域旅游的路线图、时间表。投资3.2亿元,完成燕村荷花园特色客栈、酒楼、晋南美食风情街、戏楼等建设项目。聘请专家学者,对汾城古镇、丁村旅游景区进行了规划策划,与北大青鸟有限公司签订了10亿元的丁村旅游运营合作框架协议。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龙澍峪景观节点、道路绿化、水循环等项目。以山西旅游发展大会主办城市竞争活动为契机,全方位宣传展示全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2017年共接待旅游人数216.7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93亿元,同比增长26.5%。文化产业不断壮大。成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领导组,对全县文化企业进行全面摸排。组织9项非遗代表性保护项目,参加了布拉格中欧国际艺术双年展示展演活动,打开了该县传统文化艺术与世界对话的窗口。组织丁村土布、太平绣球、平阳麻笺等,参与省内外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文化旅游节,促进了文化交流。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晋襄酥烧饼创业技能大赛、陶寺“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节、汾城尉村跑鼓车节、赵康忠义文化艺术节、南贾徒步节、唐人居非遗文化节、龙澍峪祈福节等节庆活动,进一步提升了襄汾对外知名度,增强了襄汾文化软实力。

  如果说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那么产业就是支撑。在我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浪潮中,襄汾县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欲把其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临汾百里汾河经济带,该县正计划打造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在核心位置建设集国家级非遗项目、农业休闲、手工艺、文化传承、康养中心等为主要内容的高品质文化创业项目。作为全国首创以晋作手工艺为主题的特色产业文化小镇,将以“一核两轴、多区协同”为核心内容,一核即“晋作”手工艺大观园;两轴即民俗生活体验轴、田园休闲景观轴;多区即创新产业区、田园农耕区、生态居住区、服务配套区。小镇以晋作手工技艺的展示、传承和创新为核心主题,以临汾和襄汾地区特有的文化习俗体验为娱乐特色,以创新的业态规划布局和产品化设计为价值中枢,以宜居型生活区域建设为产业目标,结合本地区特有的文化积淀、资源特色以及商业消费习惯,倡导一种尊重传统、鼓励创新的生活方式,打造集产业集聚、民俗体验、文化旅游、田园观光、科普教育、社区建设、商业配套等多业态于一体的产业文化示范综合体。

  “国内最具优势的产业文化小镇,晋陕豫最具规模的手工技艺传承创新基地、晋南最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临汾市区的最美南城花园、襄汾经开区和田园综合体的核心服务片区……”文创小镇这一有力抓手,撬动的不仅是襄汾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昭示着新一届县委、县政府转型发展的雄心壮志,更在10日的“文化襄汾大家谈”座谈会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

  文化使旅游更加自信,旅游使文化更有价值。座谈会结束时已近傍晚。窗外,皑皑白雪覆盖下的是萌动的春意;窗内,则涌动着“文化襄汾”厚积薄发的春潮,人们意犹未尽。

  冬虽寒,春不远。

  记者 孙宗林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