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陶寺,曾经的辉煌

2018-07-11 17:07:02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陶寺,曾经的辉煌

曹志恩

  我的家乡陶寺村是国家公布的第一批传统古村落。它位于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处,东倚巍巍崇山,西眺滔滔汾水,东高西低,北部平展,南为河沟涧滩,属丘陵半山区,是个古老而神秘的村庄。说它神秘,是因为它的村名——陶寺及耕地内有许多未知来头的地名,如赵王头、赵王沟、墟地里、朝阳沟等。20世纪50年代,全国文物普查初步发现陶寺遗址,从1978年开始,中央、省、市各级考古专家进行了40多年不懈地追寻。最近,又传来消息,山西省考古队在陶寺北发掘出24万平方米的大型春秋墓葬1283座,车马坑5座及大量的青铜器(车马器、兵器、乐器)、玉器等,从两周之际延续到战国时期,并伴随战国的兴盛与衰亡。

  陶寺,这个在以往的山西省地图上找不到的村庄,由于近年来考古学家在此发掘发现帝尧陶唐氏建都的古城遗址,并发掘出中国最古老的观象台以及宫殿、城址、龙盘、鼍鼓、文字及两周墓地,证明这里是华夏文明之根、中国之源而声名远播。

  我生在陶寺,长在陶寺,对家乡情有独钟,对它的古老文化心仪已久,总想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但苦于知识浅薄不敢妄说,我想仅以对陶寺古建的所见所闻和它的风土人情为话题,述说一下陶寺曾经的辉煌。

  陶寺,文化深厚,民风淳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村内有各类寺、庙、楼阁50多处,建筑面积近20000平方米,庙宇林立,红墙绿瓦,苍柏古槐,处处氤氲着祥和神秘的古刹气氛。

  ■光辉的建筑

  在陶寺遗址中,陶寺王者之墓出土的圭尺确定“地中”,确立都城,才有了“地中之都,中土之国”,把中国的根追到陶寺。《尧典》说,尧文德光辉,“光披四表”,就是以地中中表为基点,圭表测到的国家控制领土。陶寺作为尧都,其建筑文化必然受到尧文化的影响。

  陶寺村的古寺庙建筑,以“九凤朝阳”为精髓,以关帝庙为中心,东西中轴为主体,基本对称,村东有东岳庙,村西有文昌阁;村东南有祖始庙,村西北有崇福寺、玉皇庙。在进出村与城墙连接处有城门楼,如东门、西门、南门、上北门、下北门等7处,在主要街道的出入口有洞子门共十多处,建筑与城门楼相同,全村共有17处之多。这些城楼、洞子门与其他村庄显著的区别是,庙宇与城楼同建,分上下两层,上是城楼阁,实际为各种神庙,下是城门洞,装有城门,供行人车马通行,还可起到瞭望、防御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村西的鼓楼,两层建筑,高大巍峨,上是文昌爷庙,下有通东、南、北的三个门洞,西邻天池为小门洞,可谓四通八达。而距此门洞向四个方向延伸百米左右处,又有西城门、二门洞子、前道洞子门及殿二门,都是上庙下门。在20世纪50年代初,我还顺着村门旁的台阶爬上村城楼,大部分城楼破败,神像犹存。那时,城门洞的过道风成为人们歇凉休憩的首选。可惜的是这些建筑到50年代中期被逐渐全部拆除。这些门楼及其他建筑,错落有致,遍布全村,可谓30米一寺、50米一庙,处处清雅幽静,香烟缭绕。其建筑形式多样,风格各异,体现了对立统一、向善向好、至善至美的古建文化。

  先看看令人仰慕、神思飞扬的“九凤朝阳”吧!还是先说一说陶寺村的特殊地形。陶寺属于山地型村庄,中、北部建在一个东高西低的缓坡上,基本平整。村南部从东向西为深10米、宽300多米左右不等的深沟,中间为宽四米左右的涧滩,涧滩两边是人们依沟崖而掏碹和建筑的窑洞房屋,地名叫南河里。“九凤”就是9个庙宇依势而建在南河里沟北悬崖上方、东西基本成一条线的地方,敬奉香火在崖上寺庙内。站在南河往北看,9座寺庙巍峨壮丽,五彩辉映,如凤凰展翅。从涧滩南边开始,上了南崖向南,沟壑梯田30万平方米,便是举世闻名的“陶寺遗址”。遗址中北部有一“朝阳洞”,神秘未解。

  “九凤”第一建筑是处于村东南角高地祖始庙的魁星楼,是陶寺村的“十景”之一。该楼木质结构,绘画、雕刻细腻,上部五彩琉璃,金碧辉煌,如五彩凤凰凌空展翅飞翔。依次向西,每隔百米左右,就有一个菩萨庙,到最西边,有一千手观音菩萨庙,在西城楼的南边临崖而建,大概这就是凤头吧,相对位于沟南“陶寺遗址”中的“朝阳洞”,因此叫“九凤朝阳”。

  由于9个庙宇中,8个是各种菩萨庙,如普救、观音、千手等,中间第5位是娥皇、女英庙,处在南河里上到村中心关帝庙广场必经之路一个坡道的门洞之上。娥皇、女英,老百姓也称她们为菩萨。而依我之见,娥皇、女英是陶唐氏——帝尧的两个女儿,以娥皇、女英庙为中心的沟北崖上的“九凤”,朝向沟南的帝尧建都之地及其中的“朝阳洞”,也是向着她们的父王,像是在叩拜,又像是在祝福,这才是“九凤朝阳”之意。帝尧,老百姓叫尧王,而我们这一带的土话把太阳叫“窑窝”(音),“窑窝”是否由“尧王”演变而来,自有许多传说故事为证,但是“尧王”与陶寺的联系是现在才认识到的。史载与考古证实,尧王在此建都,其仁如天,光被四表,和合万国,观天授时,确立礼仪,选贤禅让,就像太阳一样施惠于民,那尧王不正是太阳么?所以,“九凤朝阳”象征着万邦谐和,天下归心,是确实的。我小时候随姥姥每月三番五次地来往于从陶寺到沟西村(经考古发掘沟西村北百米处为尧的手工业作坊区)的父母家之间,即在尧都的中心地带行走,而今才感到这块土地的神圣。而每每经过的“朝阳洞”到底与所在的“陶寺遗址”是何种关系,倒是需要认真考证的。“九凤朝阳”以体现尧建都于陶寺为主,集丰富的想象、绝妙的构思、精巧的建筑于一体,可谓意义深远。

  “九凤朝阳”还体现了人们的信仰习惯。由于人们对阴阳五行的相信,比如婚丧嫁娶、建房等择日都要图个吉利数字,如“三六九,不走溜”。《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人有九窍,“九”也是最吉祥的数字。阳为阳,凤为阴,阴阳和谐。“九凤朝阳”同时体现了陶寺人对和谐、吉祥、美好的向往和追求。

  当你领略了“九凤朝阳”的意韵后,再看看村中心的关帝庙建筑群,就可以进一步感受到陶寺的古老沧桑了。该建筑群占地面积近3000平方米,包括坐西向东的关帝庙、献殿、连三牌楼及庙南的娘娘庙、药王庙,庙北的孔子庙,坐东向西的元代戏台及两厢的村公所、天池等四周相围,一中间广场,同时有两棵千年古槐点缀其间。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