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襄汾县河西敬德东街,有一处占地1600平方米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襄汾县抗日战争纪念馆。
馆内展有该县107名抗日英雄的事迹、3000张历史图片和战报、军鞋、地图、文件等千余件实物。自2015年开馆以来,全年免费向大众开放,累计参观人数逾百万人次。
馆长叫梁茂祥,全市十佳道德模范,今年68岁,是一名退休老干部,大家都亲切叫他“老梁”。老梁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一个走起路来有点晃荡的瘦老头。可就是这么一个老人,倾其所藏,多方筹资,从2006年开启了他十余年红色教育的旅途。“今年‘七一’前后,一个星期接待参观受访者达一万多人,有襄汾本县的机关社团群众参观,也有外省河南、陕西,以及省内太原、运城等地的参观者。”老梁介绍说。
一个人成就一个馆
走进馆里,墙上整齐排列着的一幅幅英雄事迹图片很快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一段段文字、一张张图片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情景。在感叹丁陶儿女多奇志的同时,我们听老梁娓娓讲述英雄们的故事。
“我对抗日英雄、抗日英烈有着特殊的感情。没有英烈就没有我们的今天。”老梁指着一张图片介绍说,这是他舅舅,22岁参加抗日战争时牺牲了。老梁从小在英雄精神的感染下长大,参加工作后,又认识了很多当时还健在的抗日英雄。1971年老梁在该县汾城镇下乡时认识了牛振海,听牛振海讲述他抗日时被汉奸出卖,在狱中坚贞不屈、宁死保守党的秘密的故事;听老红军郑怀礼、老革命宋澜讲述他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英雄故事……
“这些老前辈,就是被刺刀戳、被狼狗咬,也宁死不屈。”说起这些英雄,老梁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英雄们的事迹时刻激励着老梁,他下定决心要办一个抗日纪念馆,收集爱国英雄、抗战英雄资料,争取能在抗战胜利70周年顺利展出。
可办馆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收集这么多文物资料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怎么筹,钱从哪里来?老梁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艰辛。别人出门是旅行,老梁出门就是收集红色资料。他走遍了襄汾的角角落落,足迹遍布了河南、陕西、山西、东北等地。他的积蓄全部用来购买收藏品,为了减少开支,饿了就吃饼子加矿泉水,累了就在火车站休息,而当看到一些有价值的藏品,他想方设法收集起来。为了收回一面军旗,他曾往返河南林州12次,最后打动对方买回军旗;曾把价值2万元的清代藏品以5000元全部卖掉,只为了留住一个抗日英雄匾。
一个馆牵动一群人
抗日战争纪念馆自开馆来吸引了许多人前去参观,光是厚厚的留言本就写了20几本。一位参观者留言:“每一幅照片、每一件文物都再现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艰苦卓绝的斗争,重重地撞击着我的内心,让我铭记国耻,永远自强。”一位学生写道:“参观后我深受教育,感慨万千,更加感觉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伟大。”河南省焦作市爱国主义协会会长宋宝成参观后感慨地说:“老梁凭一己之力办抗日纪念馆,可敬可叹。”
参观完抗日战争纪念馆,人们都被深深地震撼了。他们从北京、福州、河南、哈尔滨赶来,有的送来锦旗,有的捐来物品。宋宝成赠送了日本在侵华战争前绘制的地图;襄汾的张保同捐送了时任临汾攻坚战连指导员张玉和其连队的合影。老英雄郑明山的女儿来到馆里,看到照片哭着说:“爸爸,您看还有这么多人记着您。”老英雄韩生襄的儿子、儿媳专程从北京回来,缅怀先烈并捐款1000元。汾城镇北膏腴的一位70多岁的大爷几次参观纪念馆,大爷说:“没有这些英雄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所有这些又都在感动着老梁,坚定着他的红色信念……
随着馆藏物品不断丰富,襄汾县委、县政府决定把锣鼓广场建筑面积近6000余平方米的展馆划付给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实际行动支持老梁创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群人传递中国力量
抗战纪念馆建成后,老梁把展馆当岗位,既当馆长又当解说员,更大限度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者作用。
展馆每天要迎接全县及周边县(市、区)各界人士参观展览,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暑假期间,临汾市解放路小学五年级的同学来到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学习,孩子们一边听老梁的讲解,一边观看抗战图片和抗战时期所留物品。孩子们说:“通过听梁爷爷讲抗日英雄事迹,我们非常感动,长大后我们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一个爱国的人、大写的人。”
为了更好传承红色基因,每逢五一、五四、七一、八一及重大节日,展馆都会举办大型教育活动。老梁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身许党、拥护核心,贵在务实为民”为主题进机关、进企业进行爱党爱国系列讲座。他还和河南焦作、获嘉、济源等地相关机构组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宣传同盟会,互相请进来走出去宣讲红色文化。老梁说,今后要进学校宣讲,让下一代近距离接受红色教育。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毛主席的这句教导不仅是老梁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更是老梁一生践行的诺言。他说,先烈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无私无畏的精神给予他无穷的力量,他要用余生把这种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焦玉龙 王璐)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