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寺,曾经的辉煌

曹志恩

2018-07-25 16:07:1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接上期)牌楼经中央广场向东50余米处为元代戏台,前台后厢,与西边的关帝庙遥遥相对。每逢春节庙会,陶寺村的家乱弹(村蒲剧团)都要在戏台上为村民演戏。村里还有农历五月、十月两次庙会,五月是麦收前的杈把扫帚庙会,人们购备好割、捆、打麦工具准备夏收;十月则是瓜果飘香的农闲季节,会请本县和外地一些剧团唱戏。曾有一次,一个剧团演出“三国”折子戏《祭灵》,当天天气晴好,人们看得聚精会神,我还略记得戏中唱词,“满营中三军齐挂孝,白旗招展雪花飘……文官头戴三尺孝,武将官身穿白战袍,为只为桃园恩难抛,入灵位王把纸钱吊。”刘备正在哭悼关羽时,天空忽然飘来一大片乌云,瞬时狂风乍作,骤降大雨,便有人说刘备的哭诉感动了天地,戏台正对面庙里的关老爷显灵了。其实这只是自然现象的偶然巧合,或者以后还有数次的巧合,到后来便演绎为“陶寺一唱戏就下雨”,成为真实的传说。

  关帝庙北是孔庙,庙内木龛精雕,五彩条状幔帘。我小时私塾教育曾就学于设在木龛之后的小教室里,虽没有感到神圣,但老师和对文化虔诚的姥姥的教诲却长铭于心,带字的纸是万万亵渎不得的,那倒不是为了节省纸张,而是对孔圣人的敬仰尊重、对文化的敬仰尊重。

  关帝庙南的娘娘庙、药王庙,塑像神态逼真,栩栩如生。这些庙宇都被拆毁于20世纪50年代前中期。关帝庙前右侧、药王庙前方为花墙相围、五丈见方的泊池,泊池东北有两棵千年古槐,相传为唐代所栽,其中一棵树高20余米,围长约8人展臂相抱,树根裸露出地面一米多高,树冠巨大,遮阴数十米,人们坐在树荫下看戏真是乐哉悠哉。只可惜这株千年古槐被侵略中国的日寇所毁。

  关帝庙中心广场为春节、元宵节及庙会文艺活动场所。广场西南、西北两角各有牌楼一座,为村中心道路起始,向村外延伸。1936年4月5日东征红军红二师宣传科长舒同、民运科长赖际发带领一个营来到陶寺,撒播革命火种,宣传抗日主张。在关帝庙前广场,年轻人帮红军钉马掌、刷标语,问长问短。有的人拉战士到自家吃饭,都被婉言谢绝。红军的军纪严明、群众对红军的热情拥戴,陶寺人民永远记住了那激动人心的一幕。

  威武肃严的关帝庙,沧桑古颜的关帝庙场,见证了太多的兴衰荣辱,它看到过风调雨顺后百姓们闹社火时的喜悦,经历过日寇铁蹄的践踏和刺刀制造的血腥以及人们遭受的苦难。历史酸甜苦辣的泪水洒遍了关帝庙场的每寸土地,它是陶寺人心中永远的记忆。

  另一座群集建筑为崇福寺,为唐代所建,具有鲜明的唐代建筑风格。位置在村西北角,占地10余亩,坐北向南,三进殿院。因规模宏大,在后来陶寺村建筑城墙时,只好留于城外。首进山门,门殿两边各为力士、哼哈二将塑像,高大威武,令人悚然。再进院内,有东西厢房各三间,分别为身着盔甲的四大天王塑像。二进殿为前后相通的八角楼阁式建筑,中间为一米高的莲花台,上为近两米高的观世音坐势塑像,两边为过道。出得门去,三进为高大雄伟的5间大佛殿,又名大雄宝殿,内有如来佛像,近3米高。再往后是二佛殿、三佛殿,内塑天尊、大帝等各类神像。还有诵经堂、习武场及和尚住舍、马厩、场院等,并有地产100多亩。古老雄伟的崇福寺拆毁于解放临汾战役时。

  除了令人遐思的“九凤朝阳”、高大宏伟的关帝庙群及崇福寺等,值得一提的是,小小的陶寺村竟然也有同一些大城市及风景名胜地一样的“十景”,如“千年古槐”“水中观月”“楼台相会”“文昌夕晖”等,且各有故事。这些胜景不正是尧墟圣地、帝尧遗风所孕育而成吗?(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