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苗全旺和他的“盛源农场”

2018-09-17 17:15: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秋日,站在襄汾县南贾镇仓头村北的田野里,几百亩玉米一眼望不到头,间或还可以看到种有一些中药材、苹果树、梨树,这些田地都属于苗全旺的盛源家庭农场。“当初哪能想到我能种这么多地。玉米已经浇了两茬水,这就坐等丰收了。”每年收获季是他最高兴的时候。

  不敢想,不敢想,不敢想,说起现在这种地情形,这个与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老农民”用三个不敢想拉开了他的话匣子。

  1982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广大农村铺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兄弟姐妹7个的苗全旺一家分到了16亩土地。当年,他家的小麦亩产量就达到150公斤左右,比之前的人民公社时期翻了一倍。也是在这一年,26岁的苗全旺结婚成家了。

  “那时候,我们主要种的小麦,虽然打的粮食多了,但还是不够吃,你说为啥不种产量高的玉米?还不是因为没水。”苗全旺说。

  仓头村是个只有500多口人的小村子,坡地多、地块小,灌溉不便,缺水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条件。多数人家只种小麦这样的耐旱作物,收成仅够糊口。2000年,襄汾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打机井、修水渠、平土地等工程率先在农业基础好的地区开始实施。苗全旺也曾外出打工三年。2002年,苗全旺当选为仓头村党支部书记后,立刻开始谋划改善村里的水利条件。经过多方努力,2005年,村里打了一眼浇地用的水井,铺设水管2000余米。同时随着育种、施肥等各方面农业科技的推广提升应用,他们村的水浇地的小麦亩产量首次突破千斤。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农地流转在操作层面实现了有法可依。2006年,苗全旺以每亩每年120元的承包价把地承包了过来。他带着儿子和儿媳们,贷款打水井、安装变压器、平整土地、铺埋节水管道,给田里施有机肥、收集农家肥、秸秆还田等,还自学技术,研究适合自家土地的种子和肥料配比,终于把一块块“生地”变为“熟地”。个中艰辛,一言难尽。

  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苗全旺成了襄汾县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13年4月,他的承包地有了自己的名字——盛源农场。第二年,苗全旺的坚持看到了希望,迎来了丰收,320余亩地,玉米产了18万公斤,小麦收获了5.5万公斤,除去化肥、种子、雇人等花费,一年净挣20多万元。

  “这么多地就是我们一家子种出来的,只在农忙的时候雇点临时工,要说这农机具真是帮了大忙。”说起这么多年种地的感受,苗全旺说,除了水利条件的改善,另一个就是农用机械的使用了。

  从1998年仓头村出现第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如今苗全旺的农场上,大型农用车、三轮车、脱粒机、旋耕机、播种机、三联泵等农机具一应俱全。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苗全旺耕田的效率大幅度提高。“以前4亩小麦,收割需要2个人足足干3天,现在一个人半个小时结束;播种有好牛的话,也需要3天,现在施肥下种一体化2小时完成。没有这些机械,我的农场哪能有这么多收入。”

  如今,两个儿子在他的带领下早已成了种地的行家里手,每人负责130亩,靠着土地的丰厚回报,家里小院建起来了,汽车也买了,儿子女儿都送去了私立学校读书,每年好几万的学费也负担得起了。

  “现在除了玉米、小麦,我还种了30亩苹果树和20亩梨树,另外还有一些中药材,慢慢实现多样化经营,避免可能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让农场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过了花甲之年的苗全旺依旧干劲满满。因为,新一轮的“三农”改革序幕已经拉开,乡村振兴战略,又给苗全旺一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添了无穷动力;因为他对这土地爱得那么深沉、那么执着。(玉龙 安妮 俊生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