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现场
临汾新闻网讯(记者 柏东丽 秦芳媛) 正是玉露飘香时,八方嘉宾聚梨乡。9月10日,隰县首届玉露香梨采摘节在该县午城镇阳德塬盛装启幕。隰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省、市各界领导,侯马检疫检验局领导,县直各有关单位负责人,各乡镇书记、乡镇长、果业站站长,新闻媒体记者,梨果功臣、玉露香梨果农大户,玉露香梨经销商等各界人士参加启动仪式。
玉露飘香幸福来 富民强县奔小康
妆扮门庭开门迎客
隰县首届玉露香梨采摘节由该县工商联、玉露香梨商会和午城镇政府主办,以“以梨为媒、以节会友、以诚招商”为主题,内容包括启动仪式、游园主题采摘活动、招商引资推介对接会、PPP模式培训、玉露香梨高新技术应用研讨会、玉露香梨果订货会、特色农产品展销、玉露香梨宣传广告语征集、“农信杯”吃梨大赛、玉露香梨形象大使评选、玉露香梨王擂台赛和“梨乡隰县”文艺演出等多项内容,旨在实施精准脱贫,全面塑造生态农业旅游整体形象,打响“梨果采摘”休闲游特色品牌,将农业观光、文化旅游与产业脱贫有机结合,提升“隰县玉露香”美誉度,进一步彰显魅力隰县新风采,奋力建设中国金梨之乡、山西绿色之州、晋西宜居之地、美丽幸福之都。
梨儿个头大,皮细薄,肉脆,汁多,甜得腻人!
隰县海拔较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并且无污染,发展梨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农业部和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金梨之乡”、“中国酥梨之乡”。
身后的果实,前面的镜头,薛干村果农胡金平喜上眉梢
2015年全县果树总面积达到35万亩,果品总产量4.5亿斤,产值5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隰县80%的土地种植果树,8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80%的农业收入来源于果树,三个80%充分证明,以梨果产业发展为主的农村“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县户均收入30万元以上的户,达到了20余户;户均收入10万元以上的户,达到了500余户;户均收入5-8万元的这些户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一些梨果专业村依托梨果产业率先实现了小康目标。
沉甸甸的金蛋蛋压弯枝头
玉露香梨是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培育的一种梨果新品种,它的母本为新疆的库尔勒香梨,父本为河北的雪花梨,经过生物学上的优选优育,克服了原有品种的缺点,继承了母本、父本优点。隰县所产玉露香梨果个大、果型端正、果面光洁、着色性状好,具有皮薄、肉细、核小、可食率高、含糖量高等诸多优点,被国家梨产业体系专家公认为“中国第一梨”,目前是国内乃至世界上梨果品种中最前卫的品种。2008年,隰县玉露香在北京奥运果品推荐评选会上获一等奖;2010年,隰县玉露香梨进入了省城晋祠、丽华苑、迎泽等星级宾馆,成为专供果品;2012年“十八大”期间,成为国务院、人民大会堂山西代表团专供果品;2013年在北京昌平举办的中华梨王擂台赛上,隰县玉露香梨获“中华梨王”称号;2014年7月8日隰县玉露香梨被中国品牌文化管理年会组委会授予“中国大美梨”称号;11月5日在第二十一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获“后稷特别奖”,11月14日隰县玉露香梨经国家质量进出口检疫检验总局严格检测,15项农残指标和重金属均为未检出,成功出口美国高端市场,打开了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2015年,在首届中国果业品牌大会上,隰县玉露香品牌入选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在第十六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和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分别获“绿博会金奖”和“参展产品金奖”;同时玉露香梨首次获得气候品质认证,通过山西省气候中心和临汾市气象台的专业气候品质认证,结果为“特优”。
好大的个头啊
按照玉露香梨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到2020年全县玉露香梨总面积要达到30万亩,挂果面积20万亩,每亩按最低产量4000斤计算,总产量8亿斤,每斤按3元计,总产值24亿元,全县8万农民人均玉露香梨单项收入将突破3万元。为加快玉露香梨产业发展,近年来,隰县县委、县政府连续召开了六届玉露香梨梨花节,实施了五年“梨果攻坚年”活动,抓规模扩张,品质提升与市场营销,使玉露香梨面积由2008年的不足2000亩发展到现在的20万亩,面积、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建立二维码质量可追溯体系和玉露香梨地方标准,成功注册“隰县玉露香梨”商标,搭建电商交易平台,玉露香销售步入“互联网+”新时代。隰县玉露香梨连续3年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势头,2016年春节期间,在全国水果市场严重疲软情况下,隰县玉露香梨在北京、山东、成都、太原、临汾等地的销售窗口,深受消费者青睐,产品抢购一空,市场供不应求。果农田月明80亩玉露香2014-2015年连续两年收入超过100万元;下阳德村果农张林贵3.5亩玉露香,产量2.8万斤,收入9万元;阳头升竹干村果农张保平1亩玉露香,产量1.2万斤,卖了5.2万元;寨子乡下桑峨果农宋新生3亩玉露香,产量3万斤,卖了9万余元;午城镇寺坡村果农申秋成1.5亩玉露香产量1.22万斤,卖了5万余元。2016年预计玉露香梨总产量1000万公斤,产值达7000万元。
脱贫攻坚谱新篇 美丽梨乡美名扬
帮个忙,满怀甜蜜兜不住了
梨果产业的大发展鼓起果农的“钱袋子”,也催热了梨乡的经济,加快了隰县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步伐。“十二五”期间,隰县县委、县政府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全县呈现出经济平稳增长、民生持续改善、改革有序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大叔一支烟的功夫就摘一蓝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引擎,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连续五年开展“项目年”活动,累计实施29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达83.6亿元,一大批涉及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工程投入使用,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2010至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由7.56亿元增加到13.2亿元,年均增长11.7%;固定资产投资由6.59亿元增加到26.58亿元,是2010年的4倍;一般预算收入由3589万元增加到8100万元,年均增长17.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4.76亿元增加到8.98亿元,年均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9万元增加到2万元,年均增长10.9%;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96元增加到4762元,年均增长13.8%。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连续三年荣获全市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第一。
“我”家的货包你满意
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中心任务,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一产上,围绕“主攻玉露香、率先达小康”目标,通过政策支持、增加投入、规范管理、打造品牌,长抓“四配套”、短抓“六环节”,玉露香梨产业大发展,依靠梨果产业脱贫的达5930户12829人,梨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同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32万亩、总产量7092万公斤;玉米、烤烟、苗木、马铃薯、畜牧养殖等种养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以果为基、多元发展的特色农业格局。二产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工业经济亮点显现。汾西正佳煤业联合试运转,晋煤集团果品冷链仓储物流项目一期建成,京润泽数字化果业基地开始运营,畜禽定点屠宰厂投入使用,绿图生物科技有机肥和好乐佳冻干食品项目开工建设,金土地粮油项目加快推进,午城酿酒、天天饮料等“农”字号企业进一步发展。同时,坚持把培育新能源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浙江盾安9.8万千瓦风力发电、瑞弗莱克煤层气勘探和地热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天然气利用项目扎实推进,工业后发优势初显端倪。三产上,梨博园和小西天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明代大观楼和七里脚石窟被确定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举办一年一度的梨花节,去年带动旅游总收入13.1亿元。
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基本方略,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坚持以《县城总体规划》为指导,以创建“省级卫生模范县城”为目标,大力实施城乡人居环境改善工程。市政基础设施更加完备。新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污水处理率达84%;新建、改建供水管网14.8 千米,供水普及率达99%;铺设供气管网15.88千米,“气化隰县”进程加快;完善供电设施,改造低电压线路,供电可靠率达99.9%;铺设供热管网25.5千米,集中供热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普及率66%。城市功能日臻完善,居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现代交通体系初具格局。加强城乡路网建设,霍永高速和中南铁路建成通车,209国道、328省道东段、97个行政村农村街巷硬化全面完成,车索线、均岭线等农村公路改扩建工程竣工使用,滨河路、太和路、梨花街、紫川街等县城街巷改造完工,县城“四纵十一横”城市道路框架基本形成,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865.97公里,通行条件和通达能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新建、改造13个公园(广场)和15座公厕,建起51栋商住高层、97栋多层楼房,总面积达100万平米,县城面积由6平方公里扩展到12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十一五”末的29.03%提高到43.92%。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推进造林绿化、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治理、淤地坝建设等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完成造林22.82万亩,水保综合治理8.6万亩,建成城川40里“绿色走廊”、紫川河20里水景生态文化走廊,全县森林覆盖率由“十一五”末的25.08%提高到29.68%,城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1天,空气质量稳定达国家二级标准,被誉为临汾地区“天然氧吧”。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根本目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累计支出民生资金24.1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总额的55%。教育发展上,实施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新建龙泉小学和第三小学,改扩建12所幼儿园、7所学校餐厅、9所学校教师周转宿舍、11个学校操场、12所寄宿制学校宿舍,装备14所学校录播教学系统、10所学校梦想教室,新增建设面积5万余平米,办学条件大幅提升;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免除高中生学杂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招录教师519名,培训教师8000余人次。医疗卫生上,完善和巩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规范运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完成新医院一期主体并启动二期工程,新建计生服务大楼、华西医院,改扩建3个乡镇卫生院,建成21个村卫生室,县医院晋升“二级甲等”,中医院创建“二级乙等”,县乡村三级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被评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脱贫攻坚上,扎实推进梨果产业扶贫、移民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和就业扶贫工作,启动实施电商扶贫、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机关定点扶贫和干部包村扶贫,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年共有34362口人脱贫。文化事业上,建成奥体中心、莲花广场、文化馆、图书馆等活动阵地,实现文化站、农家书屋、文体设施行政村全覆盖。编纂、修订《隰县大事记》和《隰县志》,出版发行《隰州寻胜》、《梨乡古今》等作品,开展文艺、图书、电影“三下乡”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社会保障上,连续五年提高保障标准,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每人每月分别达到397元和208元,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10%,住房公积金征缴比例提高到9%。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10.8万人,五项保险征缴发放2.9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3330套,改造农村危房2877户。新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4处,解决了18906口人饮水不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9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历史见证辉煌,未来承载梦想。“十三五”时期,隰县将认真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省委“塑造山西美好形象、实现山西振兴崛起”和市委“三个强市”奋斗目标,牢固树立践行创新、协调、融合、绿色、开放、共享、廉洁和安全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突出脱贫攻坚、梨果产业、民营经济、城乡一体、文化旅游、生态建设、民生事业、社会治理、民主法治和党的建设“十个重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奋力建设中国金梨之乡、山西绿色之州、晋西宜居之地、美丽幸福之都。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