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众解民忧
——记隰县龙泉镇乐安村的“第一书记”贾玉龙
临汾新闻网讯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隰县龙泉镇乐安村,村田间道路两旁,落叶缤纷,秋风瑟瑟。记者见到了正在与村民交流的“第一书记”贾玉龙的身影。“我会尽我所能,让乐安村村民早日脱贫,走上致富之路……”在与贾玉龙交谈期间,他道出了心声。今年54岁的贾玉龙,是隰县扶贫队最年长的“第一书记”,来自市广播电视大学。
扎根基层 为民解忧
即将进入供暖期,贾玉龙走访农户,详细地询问着村民的取暖设施情况,“马上就入冬了,你家的供暖设施没有问题吧?”村民张侯生笑着说:“上次您到我家提了建议,按照您的要求,我现在已经安装好了,咱也要过一个‘暖冬’啊。”“第一书记”是各项精准脱贫的政策落实到农村的关键执行者,也是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的引路人。为了完善好“两委”班子半月集中学习开会制度,他多次开展组织会议,党员、村民代表各抒己见,交流了学习的认识和体会,就基层党组织建设、村脱贫情况以及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村里的工作千头万绪,贾玉龙坚持吃住在村里,他挨家挨户走访,协调村民的家庭关系,村里的人都常常亲切地称呼他为“老贾”。当村民们关系紧张时,贾玉龙会出面协调解决,百姓们都当他为知心人,因为他能办事公正,认真记录村里的问题,并协调去解决。村民出现了矛盾,贾玉龙便会自己掏钱请村民吃饭,耐心向村民讲解如今的政策,帮助村民解决问题、疏导矛盾。
在精准帮扶的道路上,他不断前行着。当他看到有贫困家庭生活无保障、孩子无法继续接受义务教育时,他的心里别提有多着急了。于是,他积极联系本单位,筹集善款。在去年腊月廿六,为每家贫困户捐赠100元,同时,又为村小学捐款6000余元。这一件件小事、一桩桩实事,都让村民看在眼里、暖在心头。
产业帮扶 助民增收
乐安村共有梨树300亩、苹果树200余亩,玉米、核桃、烟叶等种植约1500亩。农副产业是乐安村的支柱产业。因此,对于乐安村而言,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脱贫贵在精、重在扶贫,要紧紧围绕这一主旨,咬定青山不放松,乐安村的贫困任务艰巨,只有通过发展产业,才能实现脱贫。”贾玉龙的驻村工作笔记本上这样写道。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挨家挨户的入户走访,贾玉龙很快就摸清了村情,清楚了贫困户造成贫困的原因:很多果农对梨树不善管理、不懂梨果的管理技术。
村里的种植大户张斌阳,种植的“玉露香”梨圆润、饱满,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年收入达十几万元。当贾玉龙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鼓励他扩大种植“雨露香”品种,同时向其他果农传授梨果种植经验。张斌阳深受感染,主动去农户家讲解“玉露香”梨的管理方法。贾玉龙也在空闲时间查阅相关资料和书籍,积极向技术员请教。每次他到果园时,总会耐心地向果农传授新型梨果管理技术,让他们受益匪浅。
为了帮助村里销售农副产品,回到家后,他第一时间给朋友打电话:“老同学,我们村的梨特别甜,你要不要订一些?”多少次的电话、多少条短信,他竭尽所能地销售。他利用两个月时间为贫困户销售了两万元的农副产品,其中包括苹果、梨、核桃等。同时,他积极为村民开辟销售渠道,目前又预订出两万元的农副产品。果农对他竖起了大拇指,称赞他“为民分忧的好书记”。
文化建设 陶冶情操
他始终把村里的文化建设放在心坎上、落实在行动中。8月17日,在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资助下,他带领村“两委”一起,修整村里的文化广场,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
“文化墙的宣传口号,代表了咱们村的精神面貌。”贾玉龙拿着一个写有口号的小本子递给了一旁的村民。墙上的标语醒目:团结一心,脱贫攻坚。
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贾玉龙说:“我所倡导的农村应该是早上7点钟开始放一些积极向上的歌曲,振奋精神、催人向上,同时充分利用广播这一舆论工具,让老百姓们听到党的声音。”如今的乐安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们惬意地坐在广场上休闲、娱乐。村民李锁计笑着说:“看着我们村现在的模样,这勾起了我对小时候的回忆,现在比那时候更美啊,多亏了贾书记。”
当镇上的党委书记要求将荣誉称号给他时,贾玉龙拒绝了:“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因而对农村有着更加真挚的感情。我只是做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贾玉龙用真心、真情、真干,来践行一个共产党员奉献自我、造福村民的诺言,用满腔热忱去带领、去帮助父老乡亲们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出“亲民、爱民、为民”的新乐章。记者 王婧 实习生 曹蓉蓉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