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冬日的隰州大地寒风萧萧,气温骤降,然而一场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精准发力的脱贫攻坚大战却持续升温、亮点凸显:电商扶贫喜报频传、金融扶贫初见成效、光伏扶贫进展顺利……
“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我们要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细处着手,实处着力,精准施策,精准发力,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8089户、20786名贫困群众全部如期稳定脱贫。”隰县县委书记李亚丽在年初召开全县脱贫攻坚大会上充满信心地说。
精准定位 明确“时间表”
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要求,隰县结合贫困现状和总体发展规划,全面统筹研究制定了《隰县脱贫攻坚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建档立卡“八不进”具体要求,以群众公议、公认为原则,把真正的脱贫对象及准确信息摸清核准,共识别确定贫困村79个,贫困户8089户、20786口人。
根据贫困发生率低于3%为贫困县退出的主要衡量标准,该县结合各乡镇和各村产业发展情况,按照“分步实施、重点攻坚、全面脱贫”的思路,在2015年完成10个贫困村整体脱贫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脱贫摘帽规划为:2016年底,完成34个村整体脱贫,减贫贫困人口8000口人;2017年底,完成23个村整体脱贫,减贫贫困人口8000口人;2018年底,完成22个村整体脱贫,减贫贫困人口4786口人;2019年至2020年底,进一步巩固79个整体脱贫村脱贫成果,如期实现整体脱贫。
精准机制 立下“军令状”
实施精准扶贫,是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更是贫困群众的热切期盼。该县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精准帮扶责任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长任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县、乡、村三级干部驻村帮扶“一把手”负责制,29名县级领导和97个部门帮扶责任到乡、到村、到户;乡、村两级作为脱贫攻坚工作落实主体,对本辖区内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扶贫项目落实负总责,实现了下乡工作队进驻、“第一书记”进驻、乡镇包村干部进驻的“三进驻”和精准措施、精准记账、精准留存收入痕迹、精准脱贫数据的“四精准”;实行县领导、部门、乡镇、村扶贫干部“四级责任清单”制度,使各级扶贫干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实现帮扶成效最大化。
制订出台《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方案》《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实施方案》《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实施方案》等;建立每月“三个一次”常态化推进机制,即:县委督查组督导汇总扶贫工作一次,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部署扶贫工作一次,县委常委会研究扶贫工作一次;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严格脱贫验收办法,科学评价脱贫成效,科学制定《隰县贫困退出实施办法》;强化督查结果运用,建立督查考核追责“三个一律”制度,实行“一票否决、连坐连带”机制,对未完成脱贫任务的单位,所有责任人一律免职;“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履职不到位,对派出单位“一把手”一律同等追责;督查工作及交叉检查走过场的,对督查人员及检查组成员一律同等追责。因脱贫攻坚工作不力,今年该县已有20余名干部被给予不同情况的党政纪处理。
“我们要把精准扶贫作为重中之重,瞄准扶贫对象,压实扶贫责任,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帮扶体系,确保各项任务目标如期实现,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晓斌在谈到精准扶贫工作时坚决地说。
精准规划 打好“组合拳”
在精准“扶持谁”、“谁来扶”的基础上,该县在“怎么扶”问题上大做文章,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强力推进产业扶持脱贫、能带帮扶脱贫、三产融合开发脱贫、金融服务脱贫、社会保障脱贫、经纪人开发脱贫、“互联网+”电商创新脱贫和政府供养兜底脱贫8项重点工程。
实施菜单式精准扶贫。该县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发展规划,实行按需“配菜”,在行业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优先考虑脱贫效益,将一切可以整合的资金,一切可以打捆的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实行“责任清单”制度,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年初绘制项目资金投向图,向所有责任部门开具项目资金“配菜”清单,按图施工、挂图作战、照单督查。建立涉农项目脱贫攻坚领导组预审制度,要求涉农项目资金贫困户到户率要达到70%以上,确保项目资金安排使用精准。
精准施策 施出“好成效”
“我们村里一直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有了这个光伏发电站之后,村集体经济也就破零了。下一步,村里改善基础设施、帮扶贫困户,都可以利用这笔资金,让每个贫困户都能享受到这个政策的好处。”隰县下李乡下李村村委会主任韩继忠看着新建起的光伏发电站高兴地说。
下李村抢抓实施光伏扶贫项目的机遇,将光伏发电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措施。下李村是隰县实施光伏扶贫助推村集体经济破零的一个缩影。2016年全县实施的34座光伏电站已有10座并网投入运营,可望年底全部实现并网。
重在精准,贵在实干。今年以来,隰县瞄准目标,精准施策,迎刃而上,整体联动,形成合力的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催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拔“穷根”的喜人局面,脱贫攻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产业扶贫硕果累累。坚持以玉露香梨为主的梨果产业发展思路,玉露香栽植面积达20万亩,广大贫困户发展玉露香梨种植的积极性明显高涨;特色养殖蓬勃发展,积极招商引资,新大象养殖公司隰县百万头生猪养殖产业化项目启动,与稷山晋龙公司达成了建设一个100万只蛋鸡场和一个饲料加工厂的合作意向。
金融扶贫初见成效。截至目前,累计发放扶贫贷款9000余万元,强力推动了贫困户自身发展增收产业脱贫致富步伐。
电商扶贫喜报频传。形成了“一码当先,四轮驱动,线上线下、众创小康”的电商孵化众创空间运营模式;11月20日电商扶贫大讲堂开班授课,目前已举办培训4期,培训电商人才近500人;通过电商平台,玉露香梨销往全国46个省市,销量达550万余公斤,销售额达3879万元。
生态补偿稳步推进。共投资2843.05万元,实施4个生态项目工程,涉及11个自然村115户273口人;申请生态效益补偿资金261.075万元,涉及8个乡镇72个村;实施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扶持带动贫困户200户发展优质核桃产业。
教育扶贫扎实有效。截至目前,累计帮扶贫困学生2965人次,资助和减免金额达1314.238万元;开展慈善助学活动,累计130多名贫困中小学生收到宏泰集团和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的捐赠;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培训力度,完成培训310人。
易地扶贫搬迁进展顺利。2016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计划123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31人,同步搬迁100人。目前,186户774人已基本确定房源,剩余贫困户正在选房、定房,年底前全部完成。
政策兜底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残疾1165人、持证残疾人3615人,通过残联直接或间接扶持资金162.32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贫困残疾人132.12万元、间接用于贫困残疾人30.2万元;全县因病致贫和高失能、无劳动能力的困难人员共有538户1373人,2016年实现265户670人农村低保。 (梁云云 张瑞强)
精准脱贫出实招
隰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吕梁山片区特困县,也是革命老区县。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隰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精神和要求,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建立精准脱贫包联机制,制定精准帮扶措施,着力在精准扶贫上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奋力谱写富民强县、全面小康新篇章。找准“好路子”,汇聚“金点子”,拔掉“穷根子”。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隰县县委、县政府正在带领全县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一幅幅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生动画面在隰州大地徐徐展开。
本版主持人
责任编辑:实习生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