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时下,各类媒体聚焦热点多是“为贫困摘帽”推进脱贫致富攻坚战”等话题。那么,贫困地区究竟该如何脱贫?因具体情况不同,各地都有独到举措。
前不久,记者在隰县体会到当地百姓“有求必应”的门道,而这个“门道”竟让不少村民因此走上了脱贫致富的路子。到底是什么“门道”有着如此大的洪荒之力呢?
1“观六路实地走”圆百姓夙愿
沿着柏油路前往阳头升乡竹干村,记者看到这里的乡亲们家家有果园。
对于农民而言,虽然守着得天独厚的果园,但阻碍他们致富的“绊脚石”依然存在。
一位当地村民这样说,农民靠天吃饭,丰沛的雨水是果园的精气,风和日丽是果园的福气,反之农民就遭殃了;通村的路必须修,丰收时节如遇大雨,道路泥泞不堪,果子走不出大山,何以卖钱?
这位村民还形象地比喻,农民卖果如炒股,若抓不住恰当的时机、渠道销售,即使有再好的果品、再大的产量,果农也不会获得最好的收益。
如此看来,制约农业发展的三大绊脚石是水、路和信息。那么,是不是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农民的收益就会水涨船高呢?
祁建珍的经历可以说明,问题解决了,就会水涨船高。
祁建珍,家住阳头升乡圪兰垣村,是电商协会的一员。今年夏天,她家地头个大、沙甜的无公害西瓜成熟了,但因连续多日的雨水天气,导致路面泥泞,机动车无法进入地头而被迫停止采摘。无奈,祁建珍将自己的遭遇发布在朋友圈里,岂料一小时后有客商主动联系她,当客商赶到地头品尝完西瓜后,立刻表示要收购她家的西瓜,并说今后每年都会来收购。
祁建珍的这一“微信求助”发出不久,通往圪兰垣村的那条土路开始硬化了。欣喜之余的祁建珍感叹,朋友圈的效应就是快、就是好,不但西瓜卖了,而且多年的坑洼土路也修好了。
殊不知,祁建珍与客商的联系、土路的硬化,不是巧遇,而是“神秘人”的安排,这名神秘人正是隰县县长王晓斌。后来,祁建珍才知道,当县长王晓斌在微信上看到她的遭遇后,直接帮她联系了客商,并前往圪兰垣村实地考察通村入社道路,彻底解决了雨天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2“听八方解民意”甘做百姓公仆
在隰县百姓口中,记者得知当地各政府部门都设有微信群,涉及到民生问题的事儿,各部门通过微信交流,第一时间定方案,然后开展工作。
以电商平台为依托成立多个微信群为例,群里除了行政工作人员外,都是各乡镇、村热衷于电商发展的普通老百姓。在群里,老百姓只要有提议、有需求,必定会引起县委、县政府的关注,县里会要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进行解答。
崔鹏伟是城南乡李城村人,他是该村农村电商服务站站长,同时也是微信“原产地电商群”的成员。
初中毕业后,崔鹏伟跟随亲人学习养蜂至今已有6个年头。从最初的二三十箱蜂到现在与亲人合作共同养殖五百余箱,所产蜂蜜绝对品质优良,他坚信好的产品一定会受青睐。
同时,在崔鹏伟接触电商后,他将优质的蜂蜜展示在朋友圈、微信群,希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直到有一天,崔鹏伟把蜂蜜最新情况发到朋友圈时,有微友提醒:好的产品,怎能没有标识、生产日期、保质期、公司名称呢?”微友的热心提醒让崔鹏伟幡然醒悟,于是,在微友的建议和指导下,他成立了“隰县小崔蜂坊有限公司”。在微友的建议下,蜂坊的优质蜜现已畅销全国,他还收获了人生第一桶电商金。
崔鹏伟说:后来,我才知道‘微友’原来在县政府上班。他不仅在我创办公司时提出好多建议,还帮助我联系工商等部门,节约了办手续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很多人看来,创立公司不是件神秘的事儿,但对于崔鹏伟而言,如果不是微友的建议,或许他仍在单打独斗,更不会想到成立公司。如今,公司成立了,实现了资源整合,使各自为营、小打小闹的普通经销户强强联手,完成了华丽转身。而这一转身也让崔鹏伟从之前的每年两万多元的收益增加了十多倍。
采访期间,记者新结识了一名在税务系统就职的公务员。说起隰县电商,这名公务员说:电商是隰县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县委、县政府为了让百姓熟悉电商、掌握电商、依托电商致富,要求全县各部门进言献策,帮助农民创业,方便农民咨询,节省农民办手续的时间。只要农民有需求,各单位一定全力以赴。”时时刻刻听民诉、解民意,这是隰县县委、县政府亲民、爱民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已经开花结果。
3政府放“大招”根治百姓“贫困病”
据媒体报道,2016年12月24日,刚刚成立的隰县电商协会,除了网销苹果外,还组织农民电商走上街头帮助部分贫困户义务推销苹果,县长王晓斌也参与其中,并为在场的农民朋友加油打气。
记者曾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有的领导怕掉架子,不愿和群众坐一条板凳;有的怕丢面子,不愿听群众的逆耳之言;还有的怕出乱子,不愿让群众知道太多的信息。这样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对的。”
在隰县,老百姓遇到问题,政府相关部门的微信群成了他们发出心声的渠道。微信群的“有求必应”,让百姓深感县委、县政府的亲民性。
隰县在全县推广电商带领贫困户致富的基础上,切实做到了“对症下药”。老百姓发出呼声说,路不好,瓜卖不出去,政府帮助解决。”县领导来村里调研多次,称明年兴修水利,解决果园浇灌难的问题。”曾经,我连乡长都没有见过,而今居然在街上看到县长帮贫困户卖苹果。”瞧他们的穿戴,哪里像领导,鞋上满是土,总穿运动服,与百姓同吃苦,精神难得。”这些话语源于老百姓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的评价。
县委、县政府用“眼观六路”了解百姓生活的状况,看看基础设施是不是完善,住房条件有没有改善,通村入社道路是否符合要求。领导干部“耳听八方”,及时了解百姓诉求,不装聋子,对群众的诉求协调解决;问民所需,才能解民之忧。政府的工作做得好不好,满不满意,只有人民群众最有发言权。如今,政府工作人员频繁下乡、下队,扎根基层,亲身体会百姓之“贫困痛”,因此才能做出最明智、最贴近实际的扶贫举措。
现在,县委、县政府正在用“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深入实地”的方法,治愈百姓的“贫困病”。如此,隰县摘掉脱贫的帽子指日可待。
记者 祁欣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