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光伏扶贫 电商扶贫

脱贫攻坚 隰县打出组合拳

2017-05-02 22:19:43 来源:临汾新闻网

  隰县,古称隰州,位于晋西吕梁山南麓、临汾市西北部,总面积1415.3平方公里,辖8个乡镇、97个行政村、351个自然村,总人口10.6万,其中农业人口8万,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吕梁山片区特困县,也是革命老区。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隰县认真贯彻国家、省、市的相关要求,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找准致贫原因,区分贫困类型,建立精准脱贫包联机制,制定精准帮扶措施,着力在精准扶贫上出实招、务实功、求实效,奋力谱写富民强县、全面小康新篇章。2016年,全县共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000余万元,实施一批惠民生、利长远、重实效的扶贫工程,健康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等工作同步推进,34个贫困村摘帽、6598人脱贫,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实现脱贫攻坚开局之年首战首胜。

  精准规划 打好“组合拳”

  要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咬定青山不放的韧劲,还需要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狠劲。隰县围绕“三年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奋斗目标,从细处着手,实处着力,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细化顶层设计,创新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制、帮扶清单制、资源整合制、督导检查问责制,找准结合点,打好“组合拳”,确定了“86543”精准扶贫战略,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绘制了县级作战图,乡镇作战方案,村作战计划,层层拉出责任、问题、措施、路径、要求“五张清单”,按照“分步实施、重点攻坚、全面脱贫”的思路,精准施策,精准发力,形成脱贫攻坚新常态。

  在精准“扶持谁”、谁来扶”的基础上,隰县在“怎么扶”的问题上大做文章,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强力推进产业扶持脱贫、能带帮扶脱贫、三产融合开发脱贫、金融服务脱贫、社会保障脱贫、经纪人开发脱贫、“互联网+”电商创新脱贫和政府供养兜底脱贫8项重点工程。

  做实做细各类脱贫规划,该县在制定《全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隰县脱贫攻坚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分区域、分类别制定脱贫攻坚规划,各乡镇因村量身定制脱贫规划,针对每个贫困户、贫困人口列出帮扶措施,明确工作进度和责任主体,实现一村一规划,一户一政策,一人一措施。

  实施菜单式精准扶贫,该县根据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规划,实行按需“配菜”,在行业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优先考虑脱贫效益,将一切可以整合的资金,一切可以打捆的项目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实行“责任清单”制度,县脱贫攻坚领导组年初绘制项目资金投向图,向所有责任部门开具项目资金“配菜”清单,按图施工、挂图作战、照单督查。建立涉农项目脱贫攻坚领导组预审制度,要求涉农项目资金贫困户到户率要达到70%以上,确保项目资金安排使用精准。

  精准施策 施出“好成效”

  找准“好路子”,汇聚“金点子”,拔掉“穷根子”。2016年,隰县瞄准目标,精准施策,迎刃而上,整体联动,形成合力的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催生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拔“穷根”的喜人局面。

  在产业扶贫上,积极推进新大象百万头生猪养殖公司和晋龙公司百万只蛋鸡养殖项目落地,因户施策扶持发展玉露香、大棚瓜菜、中药材等产业;在电商扶贫上,先后举办了农村电商大讲堂和8期培训班,培训1800余人次,电商扶贫销售额达到1771万元;在光伏扶贫上,推开了分布式屋顶光伏扶贫电站建设,建成34个村级光伏电站;在生态扶贫上,从贫困户中聘用护林员255人、乡村保洁员217人,造林合作社吸收贫困户545户,并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兑现补助2250万元;在教育扶贫上,帮扶贫困学生3275人,资助减免各类费用1066万元;在易地搬迁扶贫上,新建紫川街易地移民搬迁大楼3栋、300套、3.4万平方米,完成1231口人搬迁任务;在金融扶贫上,政府提供的风险补偿金由500万元增加到1635万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28亿元;在兜底扶贫上,把2294户、5478名贫困户纳入低保范围,对856户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同时,健康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等工作同步推进,34个贫困村摘帽、6598人脱贫,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初步形成了一套隰县扶贫攻坚的基本模式和办法。

  “真不敢想一年能有160万元的销售额,仅订单就有4斤多重。这两年我把自家产的梨、苹果、核桃、五谷杂粮等都拿到网上卖,目前在全国各地已有9个代理商。我觉得一人富了不算富,我还经常帮村里的贫困户销售土特产,让他们也富裕起来、活得更精彩。”2016年,隰县阳头升乡寨子河村村民高明明通过网络销售成交4000单,年销售额达到160万元。他高兴地说,人在家中坐,产品销天下,是农村电商快速发展助推了我们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隰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晓斌说:在这个事情上,谁干得早,谁干得快,谁干得好,谁就能占得先机。在一年的时间里,隰县电商发展的氛围浓厚,涌现出了一批代表人物,也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在全省乃至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隰县的知名度提升了,农产品销售增加了,群众的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首战首胜开局好,再战再胜信心足。2017年,隰县县委、县政府将带领全县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坚定决心信心,聚焦精准方略,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实施产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消费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等十项精准扶贫工程,全年完成32个村、9695口人脱贫任务,确保脱贫攻坚再战再胜。

  扶持电商 走出新路子

  为加快电商发展,培养高素质电商队伍,2016年该县拉开了打造中国北方农村电商培训基地的序幕,举行电商扶贫大讲堂(第一期)暨农村电商培训基地开班典礼,共同探讨农村电商发展,合力推动电商扶贫。目前,已举办第三期培训,累计举办培训10个班,参训学员3000多人次。

  “以前我们电商学习都是去外面学习,这次县里组建扶贫培训基地,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很多电商知识。通过学习,我要好好总结经验,带动村里人把各自的农产品在网上销售好,带动更多的人从事电商。”阳头升乡青宿村的王明明深有感触地说,他是第一期学员,不仅期期参加,而且成为当地电商培训的本土教师。去年,他在自家的“砂糖杏”电商体验园举办采摘活动。来自北京、深圳、天津、临汾的游客和体验者280余人参加了采摘活动,并现场扫描二维码下单实地购杏体验,成功销售5万余斤“砂糖杏”,交易额达10万余元,可谓是尝足了甜头。

  精准扶贫辟新径,电商销售创佳绩。2017年1月1日,隰县首届扶贫网销农特产品节拉开序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实现电商销售首季开门红。更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隰县电商在短短的一年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力,销售额高达1.13亿元,其中扶贫销售额1771.10万元,为当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电子商务为手段,拉动网络创业和网络消费,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品销售的信息化电商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之一。为此,素有“中国梨乡之美誉”的国家级贫困县——隰县借着国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有利契机,努力打造北方最大的电商培训基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走出一条农村电商特色扶贫的新路。

  “信息化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农村电商市场呈现井喷式状态,国家政策密集出台。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机会,在信息化过程当中快马加鞭赶上时代的步伐。”隰县县委书记李亚丽坚定地说。

  记者苏亚兵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