峪里村远景图
乡村一角别样景致
村民在石磨坊外晾晒面粉
临汾新闻网讯 四面青山环绕景美、村舍依山而建雅致、百姓勤劳致富人和。7月26日,记者走进隰县寨子乡峪里村,平坦的柏油路旁,挺拔葱茏的大树依山而立。行走中,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新鲜、清爽的空气瞬间沁人心脾。峪里村位于寨子乡东北方向,距县城大约25公里,由峪里和庄上2个自然村组成。全村只有160户、456口人。目前耕地面积1940亩,人均土地6.7亩。
刚进村门,绕过一条狭长的柏油路,映入眼帘的则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灰色白墙村舍。从山下仰头望去,干净整洁的村舍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徒步穿过悠长平坦的乡间小道,每一户村舍都给人舒适雅致的感觉。沿路鲜花竞相开放,各色花朵点缀着山村。各家的庭院更是造型各异,篱笆围墙、青瓦建筑、石头砌墙。更让人兴奋的是,该村还修建了农耕非遗展馆,展馆内的所有物件都是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收集而来。同时,该村的“科技培训室”已经建好,能同时容纳160人以上参加学习,目前已成功开办了十多次果树培训课,为当地百姓带去了“科技扶智”的福音,通过产业、管理、技能多方位培训,为全县发展积累乡土人才资源。
沿着乡间小道一直往高处走,田间的村民正俯身清除地里的杂草,他们三两结伴,身着的彩色衣衫与绿色的庄稼形成一幅朴实、和谐的画卷。今年48岁的村民马存廷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特别大,曾经的峪里村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通村道路一下雨,就会泥泞不堪、寸步难行,而村里人靠种植玉米为生,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钱。说起今日的峪里村,马存廷说话的声音更洪亮了,他说:“感谢县委、县政府和村两委对老百姓真心实意的帮助和关心。以前总要外出打工、背井离乡,现在不出家门就能赚到钱,比在外打工收入还稳定的多。”目前,峪里村只剩1户3人还没有脱贫,预计今年可以实现脱贫。全村还栽植玉露香密植园450亩,稀植园230亩,人均1.45亩,总面积达680亩。不仅如此,村里还修建200吨和100吨水塔各一座,配套管网设施4900米,能覆盖果园500亩。同时,第一批光伏发电项目也已经修建完毕,占地2亩,一年可增加集体收入13万元,第二批光伏发电项目100KW光伏电站正在建设中。
已经脱贫的村民马志明,今年还在家中开办了农家乐,他认真学习县里组织的厨师培训,通过近两个月的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厨师证。连日来,农家乐里还接待了不少游客。在他看来,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接下来,他要更加努力拼搏,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不掉队。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峪里村“两委”针对贫困户精准制定个性化帮扶措施。之前,在帮扶贫困户马留祥夫妻二人时,考虑到他们生活困难,村内又没有便民店,为此帮他们购置货架,建起了峪里村便民店,方便在家自主经营增加收入。现在马留祥一家通过自身的奋斗过上幸福生活,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不仅如此,该村对所有家户的旱厕进行了改造,并结合村子实际,建设一座化粪池,既能解决污水回收,还能实现肥料的转化后再输送至果园。自此,昔日的“露天坑”逐步被“水冲式”取代,该村“两块砖,一个坑,蛆蝇滋生臭烘烘”的旱厕逐步终结。60岁的村民曹文爱自豪地说:“家里现在用上了冲水马桶,还修建了洗澡间。劳作了一天,冲个热水澡真舒服。生活越来越好,努力拼搏的心劲儿也越来越足。”
现在的峪里村以梨果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修桥整路引客来、助推农特产品走出去,村民在家就能把钱赚,同时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按照“四园一脉”的建设思路,建成玉露香梨密植园、桃园、桑葚园、葡萄园四个采摘园,并以马家老宅、仰德知尊堂、老物件展厅、农耕文化展为脉络,展示峪里马氏一族血浓于水、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轨迹,致力打造乡村旅游业,让每一个来峪里的人都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记忆和情怀。
这不,今年以来,峪里村先后被确定为全市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全县五星党支部、隰县好人村。如今这里村容整洁、道路蜿蜒、小桥流水,处处是一片山好、景美、人勤奋的景色。
记者 祁欣 文/图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