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8月15日,在隰县陡坡乡陡坡村刘明明果园里,刘明明的妻子张洛容正忙着在菜地里收豆角,她乐呵呵地说:“从现在销售情况看,收入15万元不成问题。”
“今年春季果树开花时遭受冻灾,我家27亩梨园和苹果园基本绝收。当时正在发愁,县里号召发展‘林下经济’。”张洛容一边回忆一边介绍说,他们两口子参加了乡里的动员会,包村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又上门做工作,他们两口子就把果园全部种了豆角、西红柿等蔬菜。
由于陡坡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刘明明两口子起早贪黑,精心劳作,生产的蔬菜有机绿色品质优良,上市后立马成了抢手货。现在,每天都往市区菜市场批发1000多公斤豆角,平均价格两元,西红柿在县城也供不应求,每斤卖到了1.2元的好价钱,而且6亩秋季豆角也丰收在望,即将上市。家里忙不过来,还雇用了贫困户帮忙。
刘明明只是隰县发展林下经济的一个例子。今年4月初,正值果花盛开期,隰县遭受近40年来罕见的低温冷冻灾害,降温幅度大、持续时间长,给梨果产业和广大果农造成巨大损失。为了降低灾后损失弥补果农收入,隰县县委、县政府紧急部署,出台“林下经济”六种模式补救增收措施,弥补果农收入、助力脱贫摘帽。林下经济六种模式,即:一是果菜模式,在幼龄果园行间选择种植旱地西红柿、豆角、青辣椒、红辣椒、土豆、甜瓜、西瓜、南瓜;二是果粮模式,在幼龄果园行间选择种植红薯、土豆、绿豆、红小豆、黑小豆等;三是果油模式,在幼龄果园行间选择种植花生、黄豆等;四是果药模式,在幼龄果园行间选择种植板蓝根、土贝母、蒲公英、祁菊、西红花、牛膝、决明子等;五是果菌模式,在幼龄果园行间选择种植香菇、平菇、栗蘑、羊肚菌等;六是果禽模式,对果园进行围栏,林下养殖山鸡、柴鸡、乌鸡、旱鹅等。
与此同时,该县大力实施包括林下经济在内的“一个中心、八个带动”补救增收措施,即以全面灾后救助弥补损失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八个带动为抓手:新栽或高接换优优良品种后劲带动一方面是在空地新栽植玉露香梨,另一方面对灾后当年没有产量或产量少的老品种梨园,及时高接换优成玉露香梨。林下经济带动就是抓住春耕之机,结合种植习惯和果农的意愿,因地制宜,全力做好林下经济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就是对本县内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签订单购销合同,种植高粱、大蒜、谷子、葱头等;对本县内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电商交易等新型经营主体,在日常劳务用工方面带动一批。特色养殖带动就是对特色养殖肉牛、肉驴等合作社,积极鼓励受灾农户加入合作社的养殖项目中,带动增收。设施农业带动就是建设蔬菜大棚,根据大棚蔬菜的上市季节,提前准备、开展种植。劳务输出带动即技能培训务工带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介绍;建立梨果产业灾后劳动力输出基本信息台账,分类培训、分批输出。工程带动就是对全县正在实施的生态造林、异地移民搬迁、水利、交通道路等项目,用工优先使用受灾农户。落实政策带动就是要通过村级光伏发电、生态林补偿、土地流转、民政兜底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救助政策落实带动一批。实施“八个带动”后,全县可带动23054户次76516人次,其中贫困户10071户次29062人次,非贫困户12883户次39336人次,预计增收8815万余元,为该县做好梨果产业灾后后续产业带动发展,坚决打赢今年脱贫“摘帽”攻坚战注入新的活力。
记者 范韶华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