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宁县下善村农民连喜祥十五年背出大学生儿子

2015-08-13 09:28:11 来源:临汾新闻网

用双脚丈量父爱

——乡宁县下善村农民连喜祥十五年背出大学生儿子的故事

    临汾新闻网讯 连喜祥虽然只是乡宁县下善村的一个普通老百姓,可却是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人物”,因为他背着没有腿的儿子上学,从幼儿园一直背到考上大学,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

    父亲背儿子,本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举动,但经过整整15年风霜雨雪的淬炼,再平凡的举动也变的不再平凡。15年,连喜祥不光背出了儿子515分的高考成绩,也背出了父爱的厚重、乡邻的称赞和儿子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突如其来的车祸

    连喜祥家虽说是5口人,可大女儿比儿子大十几岁,早已为人妻为人母;小女儿一毕业就去外面闯荡,也不需要家里操心,实际上家里只剩下了连喜祥夫妇和儿子连超3个人。

    连超的幼儿园、小学都是在村里上,所以连喜祥种点地,妻子在家开了个裁缝店,日子还过得去。但自从连超上了初中以后,连喜祥夫妇为照顾儿子上学什么营生都搁下了,家里就靠积蓄过日子。前几年连喜祥脑梗住了三回院,家里的积蓄都花光了,幸亏妻子的姊妹们三番五次接济才熬过去了。家里的光景不好过,连喜祥也急,好在政府给他家办了低保,村大队每年都给他家送面送油。

    到目前为止,政府低保和家里多余房屋的出租成为他们家全部的经济来源。

    连家原本也是宁静、美满、幸福的,只是那份宁静在儿子3岁那年被一场车祸无情地夺走了。车祸中儿子的双腿几乎齐根没了,夫妻俩终日以泪洗面。虽然医生把连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让夫妻俩感到些许安慰,可一看到疼得整宿整宿睡不着的儿子和儿子那两条空空的裤腿,连喜祥的心仿佛被生生地撕碎了一样。

    

    愿当我娃的一双脚

    儿子遭此劫难,连喜祥也痛苦过、迷茫过、绝望过,可他始终没有放弃。“我娃没有了腿,我就当我娃的腿、当我娃的脚,我娃要去哪里我就背着我娃去哪里。”连喜祥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5年来,夫妻俩对儿子自始至终不离不弃。儿子考上镇上初中,夫妻俩就在镇上租了半孔窑陪他上学;儿子考到县里上高中,夫妻俩又到县里照顾,就这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伴着儿子、陪着儿子、背着儿子,披星戴月,无怨无悔。

    常年在外,夫妻俩可没少操过心。尤其在冬天的时候,夫妻俩天天不到五点就起来了。妻子郑兵叶担心儿子身子弱,深怕他起来穿衣服的时候着凉感冒,于是先悄悄地点火烧炕。连喜祥一起来先是出门看天气,天气好的话他就回来给妻子打下手,要是下个雪什么的,他就得扛着扫帚去扫雪。

    “咱这都是山,出门少不了上坡下坡的,要不扫扫雪、瞅瞅路,我怕背娃出去摔着了。”父母的良苦用心,只有为人父母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要是碰着下雨天倒还好说,咋着说都不太冷,娃披个雨衣就行。就怕碰着下雪天气,咱山里本来就冻,再加着风大,真操心冻着娃了。”下雪天,连喜祥除了扫雪看路以外,再有就是不穿外套。一来是因为怕娃冻着了,他总把自己的外套给娃披上。再有就是因为路远,走走身子就会发热出汗,娃趴在他背上是暖和的。他心细如麻,生怕衣服穿的太厚,热气散不出去,娃趴在他背上太凉。在他背上背着,不管刮风下雨都有父亲在前面挡着,娃是没事了,可等到学校的时候,父亲自己眉毛胡子上常常全是雪,整个人就成了个雪人。

    

    爸爸教会我坚强

    连喜祥虽然不懂得英语,不知道函数,甚至没上过高中,可他明白父亲的责任。他天天背着儿子上学,不让儿子落下一节课;为了儿子将来能自立,夫妻俩跟着儿子,儿子到哪上学他们家就到哪租房子。这一切,连超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印在骨髓里。“看着爸爸那么坚持,我又感动又心疼,我虽然没有腿,但不能没志气、没出息。”连超从小就听话,在幼儿园的时候就是非常乖巧可爱的孩子;上小学时是老师同学们都喜欢的好学生;在镇上读初中考全校第一;前段时间高考又在班上独占鳌头。填志愿的时候他填的都是本省的学校,因为他怕出省太远,他心疼父母。

    15年了,连超自己慢慢地长成了大小伙儿,可父亲连喜祥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驼背了,头发花白了,体重只剩下了80来斤。“原来我爸背我大气都不喘一下就到学校了,可现在他走不了几步汗珠子就咕噜咕噜往下滚。”每次说到父亲,儿子是一脸的感动。“是我爸爸教会了我坚强。是他让我懂得了人为什么要坚持。我向往平凡的生活,也希望平凡的自己将来能够自立自强,好好报答我爸我妈,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父母的爱不会是轰轰烈烈的,但绝对是无微不至的。连喜祥,一双脚,风雨无阻15年,大概算算也有20多万公里,这差不多相当于绕着赤道走了5圈,可他无悔无怨,甘心做一双踩进尘埃里的脚,背儿子走过漫漫求学路。

    风吹过了,路依然远。连超高中毕业了,太原科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也飞到了他家。平凡的连喜祥会毅然决然背起儿子,继续向前走,向着新的目标出发。(党冯亮 王娟


    短评

    爱是激励人前行的最好动力

    读罢这篇通讯,脑中油然涌出一个词:父爱如山。

    山,是那样高大、稳重、深沉。而儿子拥有的,正是一份如山的父爱,无怨无悔,不求回报,与青山同在。

    连超是不幸的,3岁时就被一场无情的车祸夺去了双腿,不能和同龄人一样享受快乐的人生;但他又是幸运的,父亲15年来用坚实、厚重、温暖的后背风雨无阻地背他走过幼儿园、小学、中学,把他背进了大学的校门。他因而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他的精神视野得以开阔,他的生命质量得以升华。

    我们敬佩这样的父亲,他本事不大、言语不多,却有着对家庭、对孩子的爱、责任和担当,体现了一个中国传统男性的美德;我们也为这样的儿子感到欣慰,从小失去了双腿,却不自卑、不气馁,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和一切爱他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在父母艰辛无悔的付出中体悟到了感恩,并把这种感恩内化成为精神成长的内驱力。

    爱与被爱,从来都是互相依存的。这对父子,他们彼此依赖,互为榜样,面对不可预测的人生,都努力交上了最好的答卷。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