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点滴精耕细作
——记“市级名校”乡宁县西交口乡中心学校
临汾新闻网讯 西交口乡位于乡宁县西南端,是一个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比较落后,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的乡镇;西交口乡中心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在校师生500余人,专任教师46人。
多年来,学校践行“博学励志、和谐创新”的校训,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己任,力争把西交口小学办成一所“社会满意、领导放心、家长信任、老师向往、学生热爱”的一所小学。
树正气 立标杆
注重作风建设,打造“团结务实、公正廉洁、民主亲和、开拓创新”的干部队伍。学校班子领导要做到10个坚持不动摇,即每周至少和两位教师进行一次交流;每周至少和学生进行一次交谈;每天至少巡查一次校园;每周至少发现一处存在的问题;每周至少提出一条工作好建议;每周至少听评两次课;每周至少检查一次学科教研活动;每天看一篇报刊文章;每周召开一次部门会议;每周至少发现老师的一个闪光点。创建“学习型、团结型、合作型、务实型”团队,成为“业务型、专家型、主动型、创新型”骨干,用高尚的思想道德、巨大的人格魅力和较高的业务水平引领学校发展。
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在思想道德方面,全体教师严格遵守师德师风建设“十条禁令”、“八项规定”、严肃工作纪律,强化师德师风,不断提高教职工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在业务钻研方面,全体教师做到四个学习不放松。即课标、考纲学习不放松;理论政治学习不放松;读书学习不放松;培训学习不放松。每月至少阅读一本好书,完成不少于两万字的读书笔记,撰写一篇读书心得和不少于1500字教学论文,积极参加远程教育学习和各级各类培训研讨活动,争做名师。
重学习 讲效率
近年来,西交口乡中心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科研为先、教学为主、育人为本”指导思想,结合学校的实际,围绕“高效课堂”为主题,突出课堂教学结构的构建,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活动,逐步形成了以“自主学习为主线、合作学习为纽带、探究学习为导向”的“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全力打造了高效课堂、魅力课堂、人文课堂,有效促使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先后有11位优秀老师、优秀 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受到县、乡两级政府的表彰。
开展“三课”研究活动。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差异,该校开展了“三课”研究活动,“三课”即优秀教师的示范课、新青教师的汇报课、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剖析课,其中科研室武宝香主任六年级语文讲读课受到全体教师的高度评价,她还撰写了《让语文课在教学中“读”占鳌头》在乡宁教育上刊登。
落实“示范引领”活动。他们坚持每周一次示范课,让教师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反思,充分展示骨干教师的经验型课堂,交流教师的合作型课堂,实习教师的知识型课堂,其中城东交流冯雪萍副校长给教师做的四年级数学示范课,成了教师茶余饭后畅谈的话题,青年教师郭慧莲不失良机,大胆尝试,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数学教学模式,实现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独特的做法。
小处着眼 德润校园
该校坚持“育人先育德、成才先成人”,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结合学校宿舍文化教育、餐厅 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校的“三爱”意识。在校园醒目的墙壁上制作了宣传性、教育性、激励性的标语,教育学生应该做什么。政教处定期组织开展习惯养成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明确在校的规范和要求。
开展“读好书、诵经典”活动。学生每月至少读一本好书,每本书至少写一篇读书心得,同时结合《弟子规》《三字经》诵读活动,开展集体诵读、书面测试、演讲、征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体味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精髓。坚持“写字、阅读、作文”三项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语文学科组开展了汉字书写、手抄报展、朗诵、征文竞赛、读书活动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应用语文的能力,培养全体学生好读善写、能诗能文的语文特长,打造特色育人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该校从小处着眼,拒绝零食进校、禁止携带手机进校;注重培养学生文明就餐、就寝、上网的良好习惯。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班会、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记者 陈华
责任编辑: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