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宁县找准扶贫“发动引擎”,下力气“固本培元”,让脱贫攻坚更“节油省力”。该县在发挥农村实用人才科技致富、示范引领作用的关键环节精准发力,开展“服务集体经济破零行动”和“服务脱贫攻坚行动”双服务活动,搭建六个平台,实施五项保障。通过技能培训、帮带扶贫、平台建设,注重活动实效,把农村实用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该县10个乡镇“对症下药”,打造助力脱贫攻坚的“农村人才支撑体系”。
“培训+帮扶”授人以渔
关王庙乡组织二十多个农民参加砌筑工、瓦工、粉刷工等技能培训,有了“毕业证”,农民外出务工底气足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县10个乡镇围绕农民“学习、生产、创业”和“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
西坡镇以行政村为单元,以农民技术员为主,利用农闲季节,根据农民生产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集中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让百余名村民中开展集中授课,带领他们外出观摩学习培训4次,深入农村集市,共发放《农村实用技术手册》等宣传资料1000余份,让先进农业适用技术惠及千户农民。
管头镇盛地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立体生态农业,结对帮扶全镇5个行政村14个自然村200余户,共培训林业技术员100余名,聘用专职管理人员10名,统一指导种植、组织测土配方、确定肥料品种数量和施肥方法,并特聘核桃种植专家授课、指导。现该合作社共栽植核桃7000余株已陆续挂果。
台头镇津台农业生态科技园负责人魏天胜,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5户贫困户通过打工实现了彻底脱贫,26名没有技术年龄又偏大的村民实现了稳定就业。该县通过帮扶措施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农村实用人才+贫困农户”的模式,走对路子让农村脱贫致富的目标更近了。
搭建平台带动脱贫
该县紧扣脱贫攻坚任务,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电商平台、特色产业基地等形式,帮助贫困农民形成一条稳定的收入渠道。
乡宁县光华镇养殖专业户侯李平,把自己多年积累的养殖技术和经验,通过举办专题技术讲座和编发小册子等方式,无偿传授给周边村民和前来参观学习的养兔群众,鼓励他们实行科学饲养、规范管理,加快良种改造步伐。
开展“双服务”活动以来,对有养殖愿望的无资金户、特困户,免费提供种兔和养殖技术,目前已发展养殖专业户8家,成立福兴獭兔养殖专业合作社,每年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兔肉3万余只,创利30万余元,户均收益3万余元。
昌宁镇麦田村的第一书记罗平安,为了尽早转变贫困村的面貌,组建了乡宁县第一家“马上购”中国农村电商麦田村服务站,在方便村民购买生活用品和生活资料的同时,也让村民的土特产品有了好的销售渠道。同时,为了治理荒山荒坡、增加集体收入,他组织和发动村民种植连翘和花椒,预计三年后可以产生经济效益。
乡宁县光华镇陡坡村委建立了千亩玫瑰种植基地,注册了美聚香凝产品商标,在完善提高玫瑰茶、玫瑰酱、玫瑰蜜等传统玫瑰系列产品的基础上,重磅推出玫瑰理疗枕头、玫瑰护肤产品,并经过考察、洽谈与江苏嘉投集团达成报销产品的相关协议,农户亩产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玫瑰产业的“好前景”让该村农民过上了“好光景”。
整合资源搞活经济
为切实把“双服务”活动抓好、抓出成效,该县10个乡镇强化5项保障措施落实,不断强化农村实用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为搞活农村经济注入“源头活水”。
乡宁县西交口乡发挥各村委的主体作用,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乡土旅游和社会管理等八小类,建立了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并根据主导产业和实用人才特点,成立了两个技术服务队。由乡林业站牵头,成立了核桃树管护培育服务队,为该乡核桃种植户提供服务;由乡畜牧站牵头,成立了畜牧养殖服务队,为该乡的养羊、养猪户等提供对接服务。
该县关王庙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等活动,为该乡发展核桃种植、花菇种植、畜牧养殖等农业特色产业,培训了一批农业实用人才,涌现出了一批像武云养鸡合作社负责人武云、立兴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史学军这样的模范带头人,真正发挥“培育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经济”的人才效应。
该县积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努力拓宽培训渠道,充分利用国家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多渠道、多层次地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以培训促输出,使劳动力逐步实现由“体能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
通讯员刘丽华 王娟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