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模式 走出新路子
——乡宁县光华镇七郎庙村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助推脱贫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近年来,乡宁县光华镇七郎庙村积极探索创新,把基层党建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党支部的引领作用,采取“党员1+n带农户”“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七郎庙村位于乡宁县光华镇豁都峪河畔,全村辖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91人,耕地面积5070亩。村党支部下设四个党小组,党员51名。
支部谋划引路子
“既然组织信任我,我就必须建设好这个阵地。”这是村党支部书记成胜堂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支部倡议,党员参与。今年以来,该党支部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全面推进支部建设。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广泛筹集资金,架起“和谐”“民生”“连心”3座跨河大桥,完成东宽水村和西宽水村两个自然村24000㎡街巷道路硬化,实施东宽水村自来水和西宽水村“提水工程”,新建3处文化广场,使村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提高了群众对党支部的满意度。
村党支部除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理论政策外,还结合工作需要组织村“两委”干部外出学习取经,改变观念,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在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多次召开党员干部及村民代表会议,共商全村发展大计,形成“大力改善农业基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发展思路,确立了以种植和养殖为龙头的产业主攻方向,制定了4000亩双季米槐基地和万头肉牛养殖园区的两大产业规划。
党员攻坚打头阵
如何发展双季米槐新产业,成了摆在村党支部面前的一道难题。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员1+n带农户”模式,实施典型引领。组织党员先行先试,承担产业发展风险,带头探索产业发展路子,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后,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的队伍中。
在发展双季米槐基地建设中,村党支部书记成胜堂率先出资190余万元购置4台装载机,拓宽改造全村20余公里的田间机耕道路、复垦整理土地3000余亩,改善了生产条件;集体出资购进双季米槐苗木,交由农户个人种植,农户负责管护,收益归农户所有。
同时,全村40名党员干部带头栽植双季米槐,成立农家福双季米槐有限公司,经营模式为“支部+公司+农户”。
支部牵头,公司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从而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204户村民踊跃参与,初步建成4000余亩的“双季米槐”种植基地。
昔日秃山今葱绿,漫山遍野槐花香。今年双槐米产量预期可观,每亩收益可达到4000元左右。双季米槐基地建设,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和渠道,同时对生态环境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面对七郎庙的青山绿水,村民们说:“我们有一个好支部,有一批好党员”。
干群合力谋发展
支部牵头兴办产业,干群同心合力共谋发展。七郎庙村党支部成立欣隆养牛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打造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合作社采取入股方式,集体入股30%,干部党员带头入股1300余万元,群众入股741万元。
占地207亩的乡宁县欣隆养牛专业合作社,由七郎庙村委和五洲集团联合创立,预计投资1.8亿元,经营范围涉及肉牛养殖、屠宰、销售、饲料加工等。牛场负责人刘彦青介绍,如今该村已对园区进行绿化、美化、生态化的全面改造,10万吨有机肥的项目工程已通过立项、备案、环评。截至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建成可容纳2000头肉牛的牛舍、3个500㎡的贮青池、7800㎡纯钢架结构的饲料加工车间。
“股加贷”是积极探索金融扶贫的一项新成果。欣隆养牛合作社已享受“股加贷”优惠政策,与光华镇408户、1486个建档立卡贫户签约,741.5万元扶贫资金已到户,确保贫困户未来人均年分红391元。年产10万吨有机肥加工销售,将与光华镇其他农业特色产业项目“互助”,共受益、同发展。
党建聚合力,产业促脱贫。七郎庙村党支部抓党建、强班子、带队伍、兴产业,实现了党建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促进农村发展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杨晓鹏)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