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俗瑰宝——乡宁云丘山中和节

2019-03-27 10:55:0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柳条鞭打

  临汾新闻网讯 3月21日,农历二月十五,春分节气,亦是中和节正日。

  一大早,乡宁县关王庙乡安汾村81岁的刘娜仙和同龄老姐妹史东枝,就搭早班车来到了云丘山景区。对于她们而言,由于年迈力衰,朝山拜顶已是不可能,唯有一睹原汁原味的祭祀大典以示虔诚。

  随着熙攘的人流,二人快步往中和广场赶时,只见锣鸣道开,由五方旗队、天罡旗队、五行旗队等组成的春祭队伍,依次穿过“福门”,经“福路”走上祭台。

  广场上,红毯铺地,阵旗列列,气氛格外庄重。待祭祀队伍一一入位,但听击鼓九通、鸣金九响,己亥年云丘山祭祀大典拉开了序幕。一队青年男女率先进献三牲五谷。

  击鼓、迎神。紧接着,头戴草帽、身着传统服装的主祭人——乡宁县云丘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连水登上祭台,盥洗、焚香、跪拜、祷告、鞠揖……乐舞告祭,一切依仪程而行。

  作为祭祀大典的重要环节,“柳条鞭打”尤为引人瞩目。祭台下,一群精壮汉子赤膊跪伏。一位白须老者手执青青柳条,清脆响处,这些汉子的脊背上便立时现出一道道血痕。在中和节习俗中,柳条鞭打被当作人们向天地万灵责罚请罪的一种方式,也是古代的求雨仪式。通过接受柳条对身体的鞭打,人们对之前犯下的错误进行忏悔,以诚心换取苍天厚土的原谅,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求丰衣足食、平安吉祥。由于当地人千百年来都把初雨称作“滴血”,因而用柳条鞭打直至出血,被视为是人心至诚的最高表现。

  ……

  在刘娜仙和史东枝一睹中和节祭祀仪式来了却心愿时,连日来,方圆百里的乡民举旗幡、擎灯笼、扭秧歌、唱山曲、抬驾楼、打花鼓,涌上云丘山朝山拜顶。青年男女持鞭杆、擎花篮、拜神塔、朝牝门、摸娃娃、吃枣花,祈求生产、生育繁衍,以此延续着中和节俗,展现着中和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由农耕时代衍生的节俗蕴涵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据称,“中和文化”最早兴于夏代,至周代形成规模。《诗经·大雅·生民》说后稷在获得丰收后,对神灵举行了大规模的祭祀。云丘山古称“昆仑”、北顶。云丘山中和节至今保留的“朝顶”习俗是对这一行为的民俗化继承。“中和节”得名于唐,曾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令,亦是传承了上千年的古老节日。史载,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由唐德宗李适钦点,中和节被正式确定为国家重要法定节日,朝廷行藉田之礼,百官上农书以示劝农,民间有祭祀勾芒以祈年谷等习俗。然而,随着时代的更迭,1200多年后的今天,唯有云丘山把中和节传统完整地保留了下来。2011年,云丘山中和节被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和节是民间追求“中正平和”的精神仪程,具有无可替代的社会学、民俗学意义,被誉为研究节俗文化的“活化石”。时至今日,作为当地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云丘山中和节已成为具有一定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旅游节,成为展示山西独特魅力的重要窗口、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记者 孙宗林 王晓静 文/图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