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市委、市政府依托汾河谷地区位优势,提出了建设“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随之,一股经济转型的建设浪潮迅速在百里汾河两岸涌起。面对潮起潮涌,尧都区法院顺潮而动、顺势而为,在服务上做文章,在保障上下工夫,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全力助推“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
定制平安建设“清单”
该院紧紧围绕“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调整思路,完善措施,定制百里汾河平安建设带建设“清单”,为生态经济带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优化投资创业环境。全面落实省法院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八项司法举措”,解决改革发展中出现的各类矛盾纠纷,先后出台了《关于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服务和保障东城环境整治实施方案》、《服务和保障城中村改造实施方案》和《服务和保障重点项目工程实施方案》,并成立了专门机构,将全区32个重点项目的司法服务和保障责任进行划分,落实到人。
服务转型综改实验区建设。该院根据市、区政法委“打造百里汾河平安法治带”、服务“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的总体安排部署,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中层干部30余人,先后走访了“百里汾河尧都生态产业园”、郭村城中村改造、滨河路北延、涝洰河生态治理等重点项目,一方面感受尧都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走访调研,征求意见、建议,确立服务方法、内容,解答法律的问题,提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和信心。
深入开展法官联系点活动。设立了“重点项目建设流动法庭”,严格把握“六个界限、六个不轻易”原则,对涉及投资商、创业者的各类案件,开辟“绿色通道”,坚持跟踪服务,确保不影响工程建设进度,快立、快审、快判、快执;行政庭、执行局抽调骨干力量,主动参与新东城、贾得工业园、秦蜀路南延等区重点工程建设,在大运高速引线、108国道,北城壕改造、滨河西路拓宽、大西高铁项目、尧王台农业示范园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上给予积极配合。
推出法律服务“套餐”
该院建立法官驻村、驻重点工程帮扶制度,实行结对联络,每名班子成员都确定对口帮扶对象,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出主意、想办法。他们帮扶刘村镇堡子村建立了农村书屋,实施了道路亮化,进行了法律服务;帮扶汾河办三淇村筹建养殖基地、党员活动场地,为帮扶对象解决了实际困难。河西法庭的法官在驻村帮扶工作中,力践力行,帮扶魏村镇建立起以镇政府为主导,人民法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村联络员互为联动的“1+4”矛盾化解运行新机制,使“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为了现实。
打造群众满意“名片”
优化诉讼环境。为推进司法便民工作,该院组织业务骨干外出考察学习,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对原立案大厅、执行大厅进行综合改造,重新设立集立案、信访、调解为一体,涵盖5个服务窗口、14个调解室的“立案信访大厅”和“诉讼服务大厅”,设置了诉讼调解中心,为人民群众提供诉讼便利。
妥善处理涉诉信访案件。增设立案二庭和信访接待窗口,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对来信来访的当事人一律热情接待,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有理有节地妥善解决。慎重处理影响稳定的热点案件。对涉及的群体性诉讼案件,做到超前预防和风险评估,宜调则调、宜诉则诉。时刻关注影响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对重点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纠纷苗头,主动与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努力化解社会矛盾。以民事审判工作为重心,全力化解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关注和保障民生,妥善处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件。坚持调判结合、调解优先的原则,把调解工作贯穿于各个环节,与各乡镇、街道办、社区居委会共同召开案件协调会,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调解员、律师和法律工作者旁听审理案件,充分调动一切社会力量,探索实现调解工作效能最大化。 记者 景文婷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