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枕头村:昔日的山坡沟峁披上“绿装”

2015-06-26 09:11:34 来源:临汾新闻网

云岭山下的生态明珠    

    临汾新闻网讯“移山整地建新村,统一规划家园美;发展苹果三千亩,统一栽植田园美;绿化荒山三千亩,满目绿色生态美;建设旅游新景观,搭建文化生活美。”这是尧都区枕头乡枕头村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方面的真实写照。

    该村位于临汾市尧都区西南云岭山区,有6个自然村,9个居民组,共有520户,2030口人,耕地面积3000亩。该村地质结构属于渣石和砂石结构,曾经是煤炭资源村,十年九旱,缺雨少水。前几年,由于煤炭资源的开采,山上植被遭到破坏,满眼是荒山秃岭。拉煤车的频繁来往重压,使该村环境变差了、路面压陷了;晴天煤尘弥漫,雨天黑水横流。2008年以来,该村大搞农业调产、栽植果树、绿化荒山,宣传乡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使一个昔日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基础设施条件差的偏远山村旧貌变新颜,成了云岭山下的生态明珠。


    繁荣乡村文化 打造美丽山村

    考虑到在山区适宜建住宅的场地有限,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2010年开始,该村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推平了村北一个小山头,开发出了一块300亩的平地,建起了二层住宅楼85套,新建了公厕,组建了环卫队,并对主街道、通村路、田间小路进行了硬化,长达16公里;筹资1300万元,新建了1.6万平方米的村民文化公园,在公园内建起了长达150米的文化长廊,修建了250平方米的枕头村抗战纪念馆,新建了高达56米的宝和塔一座,把当地的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通过写实的手法彰显出来,并在绿化过的山坡上修建3座凉亭、2座烽山台,增加5处文化景观。筹资集资200多万元,新建群众文化活动舞台等,使枕头村增加了文化内涵、创新了乡村文化、提高了宜居的生活条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打造最美山村、最美家园。


    组织农业调产 发展林果经济

    该村是个煤炭资源村,以前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煤矿产业,随着煤炭资源逐步枯竭,加上资源整合,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便失去了坚实的支撑点。如何使这样一个土地相对贫瘠、存在严重采煤沉陷隐患问题的山沟沟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民收入?2011年2月,该村组织相关人员到尧都区大阳镇上阳村和吉县参观考察。这两个地方的自然条件都与该村相似,主要靠栽植苹果让当地百姓走上致富路。结束考察后,该村立即聘请农业专家,对村里的土壤、海拔、气候等条件进行了实地勘查。通过专家论证,认为栽植苹果就是一条符合该村实际的农业调产之路。确定了苹果产业后,该村随即出台了发展苹果产业的统一规划、统一购苗、统一培训、统一修剪、统一销售“五统一”的调产方案,并自筹资金40万元,购回苹果苗22万株,先发放给种植积极性高的农户,采取“谁的地由谁栽,管理归自己,收益归自己”的办法,极大地调动了全村干部、村民的积极性。目前,全村有3个自然村实现苹果栽植全覆盖,共栽植苹果3000亩,今年将大面积受益。按照规划,争取再用2年的时间,让剩下的3个自然村实现苹果全覆盖,到时按每亩2500公斤产量,仅苹果一项收入就可以达到3000万元,人均将达1.5万元。苹果树将会成为该村村民的“摇钱树”。


    绿化荒山荒坡 改善生态环境

    为了让枕头村的秃山披绿装、旧貌换新颜,从2009年开始,该村大搞荒山绿化。在光秃秃的山上栽树谈何容易?开辟道路、确定树坑位置、打坑、换土、栽苗、浇水,整修育林坑、镇压、扶苗等工序,缺一不可。该村又专门租用一台装载机在山上连续推路6个月,推出一条荒坡、荒山专业作业路,对全部道路进行了硬化。随后筹资200万元,购买了白皮松、油松12万株,用4年时间,带领全村村民运送树苗、破石挖坑,填土栽植。现在,该村已完成荒山荒坡造林3300亩,成活率达到95%以上。昔日的山坡沟峁,已经披上“绿装”。

    提起村庄的变化,当地村民们都感慨地说:“与前几年相比,我们村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煤尘弥漫的小山村,如今变成了绿荫满山、果树飘香的生态宜居新村。”(乔晓明


     

责任编辑:刘静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