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在尧都区贺家庄乡贺家庄村,许多村民都会一种绝活儿——“扎拐子”。每逢重大节日,排成一列的“一条长龙”或排成相向两列的“二龙戏水”便会涌入村中广场。伴随强劲的鼓点和清脆的铜铃,队形可变换为“迎四角”解不开”八字花”卷席筒”等,整场表演异常精彩,令人回味无穷。
“‘扎拐子’实为踩高跷,这种表演形式自从在我们村扎根,便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村中老者吉顺心说,关于高跷的起源,学者们多认为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著名民俗学家孙作云的著作《说丹朱》记载,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尧王生于尧都、长于尧都,又生活执政于尧都。据此推断,高跷很可能发源于尧都。至于贺家庄村的踩高跷习俗究竟始于何年代,目前无从考证。
贺家庄村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孩童,几乎人人都会踩着高跷走几步。今年34岁的靳朝辉在这片土地出生成长,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收集和整理。他向记者介绍了该村的特色高跷表演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一种是广场表演,此种表演队员多、阵容大、气势壮观,主要以队形的整齐多变为要领,每每展示都会博得掌声阵阵;另一种是行进表演,由仪仗队、威风锣鼓、秧歌旱船、高跷等队伍依次排列绕村一圈,这一过程称为‘转村子’或‘踩街’,之后,队伍方才进入表演场地。行进表演节奏舒缓、动作轻盈、铃声悦耳,别有一番风味。”靳朝辉介绍,1995年元宵节,贺家庄村高跷队排四路纵队从市区小南门出发至平阳广场,在平阳广场进行展演后,又绕解放路至鼓楼进行行进表演,围观者自行让道、掌声不断,贺家庄村的响铃高跷自此在临汾家喻户晓。
“还有一种是小丑绝活表演。此种表演被称为武高跷,主要以表演特技为主。演出者扮相滑稽,手里常持扇子、旱烟袋、拨浪鼓等道具,表演风趣幽默,生动活泼,很受群众欢迎。展示的特技主要有‘蹲走’单腿跳’二鬼摔跤’过仙桥’等。”靳朝辉补充道,说起‘过仙桥’还有一段故事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有段较为陡峭的砖坡,村民步行经过都觉得艰难,可贺家庄村的高跷队却能踩着节拍,轻松自如地从这里走过。”
据称,贺家庄村的高跷风格独特,主要体现为“花、高、齐、雅”。“花”是指高跷人物扮相各具特色,有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公子哥”,有镶着金牙、摇着蒲扇的“媒婆子”,有扛着小锄的“傻小子”,还有被人数落的“小寡妇”等。而“高”是指高跷的高度。由铝合金制作的高跷高约两米以上,表演时间较短,只是烘托气氛;中跷均为1.5米左右,是队伍的主流;跑跷约0.5米,甚至更低,便于丑角进行特技表演。
“‘齐’,一是指高跷的高度齐。1995年,贺家庄村委组织木匠统一制作了200余副中跷,使高跷队伍高低整齐,威风凛凛;二是说表演步调齐,高跷队即使没有任何音乐伴奏,也能扭得很整齐。”热衷于村里文化事业的张小刚对此颇有研究,他将“雅”比喻为“压轴大戏”。该村高跷均为柳木制作,走起路来步履轻盈,加上每副高跷上都系有一对铜铃铛,会同时发出有节奏的悦耳声音。因此,贺家庄村的高跷曾被众多的学者称为“风雅的响铃高跷”,这也是该村高跷独特风格的灵魂所在。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的民间传统文化出现了消亡和断代的现象。而贺家庄高跷却世代流传、经久不衰,这得益于村民们有一个传帮带的良好传统。如今,大多青壮年外出打工,只有过年才能乐呵一番。届时,村民们会全家出动,来村广场一睹高跷风采。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