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静心启缘:在路上 我们与雷锋同行

2017-03-09 21:47:48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无论在何种语境中,志愿者永远都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特殊称谓。志愿者的利他情怀,包容感恩,执着坚毅使其成为文明新风的传播者和引领者。时至今日,志愿服务早已成为精神深化和时尚引领的时代潮流。这也正是本期本报特稿记者特别关注的主人公——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投入、参与到敬老、爱老的志愿服务中的我市老龄志愿者公益协会“静心启缘”公益志愿服务队。

  与雷锋精神同行。

  3月5日上午8时,“静心启缘”公益志愿服务队第15次前往尧都区青城村惠民敬老院开展“献爱心、送温暖”志愿服务活动。

  市老龄志愿者公益协会“静心启缘”公益志愿服务队,是一家由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自愿组织参加,以“敬老、爱幼、助残”为宗旨,同时兼顾帮助其他弱势群体,并积极参与社会其他公益活动的公益性非营利性民间社团组织。

  取名“静心启缘”之义,就是用一颗平和的心,去帮助身边那些需要帮助的特殊人群,带动感染启示更多的爱心人士认识公益、参与公益、结缘公益。

  缘定敬老院

  “静心启缘”公益队队长,同时也是活动发起人齐向东向记者分享了她组建“静心启缘”服务队并定期去敬老院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心路历程”。

  原在我市某国企工作的齐向东,10年前身患一场大病,不得不提前病退。

  因治疗及时,齐向东最终痊愈。在生病的那段时间,她重新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并与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康复后的齐向东立志回报社会,全心为大家服务,让生命更有意义。

  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齐向东跟一位大姐去万荣县的一个村子走了一遭。“不去不知道,远远看去村子里大都是高门大院,等走进门一看才发现偌大的院子里只有一位老人。80多岁的老人端着冷水泡着发霉的馒头,屋里的环境、生活的条件真的太可怜了,给老人带的鸡蛋如果不把盒子包装拆开,老人都没有力气打开吃上。孩子们一个个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像这样一人独居生活的老人不少,万一有个好歹都没人知道。”齐向东告诉记者,“物质生活的窘迫,日常生活的艰辛自不用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于与家人间情感交流的普遍缺失,老人们看上去是那么的孤独寂寞。无论是从家庭还是社会的层面而讲,他们都太缺少关爱了,像是被遗忘的角落。回来的路上,我们几个人一边流泪一边想,可以为老人做些什么。”万荣“老人村”一行,让齐向东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老人们独自生活的一幕幕情景就像放电影一样浮现在脑海。

  她暗下决心想自己创办一家养老院,为老人们提供真正贴心暖心的护理服务。

  可通过朋友一打听才知道,单凭个人有限的财力、物力,想要新建一家养老院难度真的很大,可行性几乎没有。

  首选的路径行不通,她很快就调整思路:“我们可以在市里选择一家现有的敬老院,然后定期给老人们上门服务,这样一来不是也很好吗?”万事开头难。好不容易遴选定好了目标敬老院——尧都区刘村镇青城村惠民敬老院,齐向东就开始发动自己身边的亲戚朋友一同参与进来。由于长期以来热衷于市内多次传统文化论坛(讲座)的志愿服务活动,齐向东身边根本不缺义工。这也就是“静心启缘”公益志愿服务队的最初雏形。

  2015年12月19日,“静心启缘”公益志愿服务队一行十三人第一次走进了惠民敬老院,为老人们洗头理发、洗脚、剪指甲。惠民敬老院里的老人大多都在80岁以上,多数生活不能很好自理。虽有不少老人家就住在附近,家人却无暇探望,经常一个月才来一次,老人们忍着孤独寂寥,勉强过活。

  一番紧张忙碌的理发、洗头、洗脚修脚过后,当义工们准备离开时,老人们一个个热泪盈眶,握着他们的手迟迟不忍松开。“这里的老人实在是太缺少亲情交流和温暖关爱了。”齐向东暗下决心,对惠民敬老院的公益志愿服务,一定要坚持下去,力争每月慰问一次。

  始料不及的是,在坚持服务了两三次之后,服务队参加的人数一次比一次少,到最后甚至只剩了她和朋友4个人。

  齐向东当时就困惑了,为什么坚持做下去这么难呢?不过她也没有太在意,人少就少点,反正我自己坚持一直做就行了。

  就在这时,市老龄志愿者公益协会的郭艳香大姐知道了这件事,就为她支招:“向东,你是在做一件好事,但效果并不好。之所以会成为现在这种样子,就是因为你不重视宣传。只有让更多的人都知道你们在做的事,与你同行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我来帮助你,我们一起做。”对于宣传报道这块,齐向东始终有一种“抵触”情绪。她告诉记者,自己做这个事情的出发点就不是为了宣传个人,只是想默默地去真正做一些善事,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没有一丝一毫的功利心和它念。她不想让大家感觉,自己是为了出名、出风头、作秀才去敬老院服务的。所以,对于这一提议,从个人层面,她真的是很难接受。

  但是没有办法,如果一直没有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补充进来,去敬老院开展公益志愿服务的心愿可能就要无疾而终了。“如果每次只有三、四个人,没有更多的人员加入,这个服务队根本就做不下个样子,达不到什么效果。所以,最终她还是决定妥协。为了把这件事情真正办好,我要暂时把个人得失搁置一边。”再往后,“静心启缘”每次赴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前几天,郭艳香都会与相熟的媒体朋友取得联系,邀请报社、电视台记者对其进行宣传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市老龄志愿者公益协会专事采访报道的郭小梅也自愿加入到志愿队伍中,从用心细致的服务到后期的编辑报道,为志愿者留下了最珍贵的瞬间。渐渐地,有关敬老志愿服务活动的图片、稿件和视频开始在报纸、电视台、微信公众号、朋友圈里广泛散播开来,舆论宣传的效果同时显现,有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主动与她联系,要求充实进这支队伍中。

  进入2016年,“静心启缘”公益队的阵容愈发壮大。特别是在郭艳香的全力支持下和真情感召下,这支队伍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从最初只有三五好友参加,发展到现在近百人“一呼百应”的规模团队。充分体现“心的呼唤,爱的传承”的魅力之所在。更可贵的是,逐渐加入团队的新生力量,竟然大都是年轻人,且均具备专业素养。

  真情暖夕阳

  拥有三十多位寿星老人的惠民敬老院,就坐落于市区近郊卫青故里——青城村。

  “告别时,老妈妈们握住我们的手迟迟不愿松开,老人们发自内心的感激、感动之情令人难忘。”回想起自己头一次走进惠民敬老院时不期而遇的各种难以释怀的动容瞬间,郭小梅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我记得有一位92岁的老妈妈,和蔼开朗还带点幽默感。由于理发就我一个人,她就让别的义工在她头上练习。

  当我腾出手为她修剪时,她也正笑盈盈地望着我。”谈话中,郭小琴了解到老妈妈不愿提及与亲人的关系,她说没人在乎自己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身体好不好。一到晚上风湿病发作腿就开始疼,自己就揉揉捏捏,白天在人面前装出没病的样子。“顿时,我发现她那和蔼笑容的背后,实则是对亲情关爱的渴望和无奈……”“记得还有一位85岁山东口音的老妈妈,当我们收拾完工具准备离开时,却发现唯独她的头发又长又乱,没有打理。一问才知,老人家看见我们辛苦,不愿再给添麻烦。听她这话,我心里愈发过意不去,老人家的多心,恰恰表现出自己的粗心。”于是郭小梅就坐在老人身旁,和她聊天拉家常,总之一句话,自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非理不可。最终,郭小梅坚持为老人剪完发,妹妹们又帮着洗头,并把头发烘干。期间,老妈妈感动的眼泪不停地掉,她一一握着义工们的手哭着说,我有四个闺女一个儿子,没有一个这样对我,你们对我这么好,谢谢,谢谢!还记得去年七八月份的三伏天吗?当人们沉溺在空调下、电扇旁不愿离去时,“静心启缘”公益服务队的义工志愿者头顶烈日酷暑,自备车辆先后两次前往惠民敬老院,为孤寡和行动不便的老人剃头、理发、洗脚、修脚、量血压、清理卫生环境,送去可口食品,和老人们共同度过了充满欢乐、祥和、愉悦的一段时光。

  还记得九九重阳节的难忘瞬间吗?2016年10月9日重阳节当天,在齐向东的统一部署下,相约参加敬老院公益志愿服务活动的爱心人士及来自社会各界的公益志愿者总计73人,完成了“静心启缘”公益服务队有史以来人数规模空前的一次集结。大家一行来到惠民敬老院,陪老人欢度祥和的节日,践行社会责任,传播社会正能量。

  还记得隆冬岁末的那次约定兑现吗?为了让老人干干净净,欢欢喜喜过新年,1月15日,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市老龄志愿者协会“静心启缘”公益队的志愿者们再次走进卫青故里青城村惠民敬老院,看望慰问住在这里的老年人,开展洗脚、洗头、理发、修脚、义诊等送温暖活动,传递爱心正能量。

  还记得元宵节温馨的场面吗?2月11日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团圆日,“静心启缘”公益服务队再次启程,连续第14次来到惠民敬老院“献爱心、送温暖”,陪老人们共度佳节,给老人们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和其他一切力所能及的服务活动,每月一次,雷打不动。既是老人们不变的牵挂,更是义工们奉献的福地。

  这都是专属于“静心启缘”公益服务队的暖心时间。

  工作现场,义工们按队长齐向东划分的七个小组——剪发组(女发),剃头组(男发),洗头,洗脚,剪手(脚),指甲组,修脚组,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打水组,慰问、保健、后勤组,各自有条不紊地付诸行动。

  一场紧张有序的爱心活动随即拉开帷幕,义工们热火朝天忙前忙后——理发、剃头、洗脚、扫地、擦窗、拖地、量血压和老人拉家常……年轻的义工志愿者们,打上一盆热水,放在老人跟前,轻轻地将他(她)们已经干枯的双脚放进去,慢慢揉搓。她们也许从没为老人洗过脚,但他们凭着对老人们的一片挚爱,把缕缕柔情融入实际行动。

  老人嘴角泛出幸福的笑容,并不停地说:“这些娃娃真好,真好”。从那一刻起,义工们懂得了孝敬和关爱。他们将真情化为一股股溪流,滋润老人们的心田。他们始终保持心中那一湾心湖的清澈与纯净,享受着爱心公益服务带来的那份愉悦和快乐。

  在义工们耐心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下,老人们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脸上洋溢出会心的微笑。义工们赤诚的爱,温暖着老人们的心,赢得老人们的交口称赞。义工们不怕脏不怕累,用真诚行动换来了敬老院的整洁、亮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身边的人传递着正能量。

  青年义工志愿者们还陪老人谈心拉家常,倾听老人讲述生活中的往事;有的帮老人们按摩,使他们心情愉悦地度过快乐的一天。

  与此同时,每次义工志愿者们都会在现场即兴表演舞蹈、独唱、戏曲片段等,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

  “走近老人,你会发现老人对我们是很喜爱的,甚至可以说是疼爱,陪伴各种各样的老人,自己的心灵也受到很大震撼。”志愿者们纷纷表示,从和陌生的老人初次见面,到亲自服务、陪伴后他们把自己视作亲人敞开心扉,这是一个奇妙而又美好的过程。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实际上就是尊敬我们自己。文明是可以传承的,而美好的东西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郭小梅告诉记者。

  最美是义工

  有人说,志愿者是平凡的,平凡的面容,平凡的服务;同时志愿者又是不平凡的,不平凡的内心,不平凡的精神。志愿者是快乐的凡人,也是人间的天使。

  齐向东告诉记者,无论是志愿的“志”字,还是志愿的“愿”字,都有“心”字在其中,都需要用心去感受去践行。用心伸出友爱的手,微笑就会成为朋友。

  在“静心启缘”公益志愿服务队成员眼中,身为发起者和创始人的齐向东老师,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她为人谦虚大度,不图名利,不计得失,一心一意只想让更多的孤残老人及弱势群体感受到温暖。而定期开展敬老院志愿服务,得到志愿者的一致认可。

  当看到老人们喜悦的笑容,看见年轻志愿者开心的笑脸,看见爱正在土壤上长出新绿,你一滴水,我一束阳光,他一点呵护……她都由衷高兴。静心启缘公益服务队,在齐向东无私奉献精神的感召下,由原来的几人扩大到几十人,而且多是80、90后的年轻人。

  “做爱心志愿者的感受是快乐的,是崇高的,是神圣的!”青年爱心志愿者修脚师李俊慧在市区开有一家专业修脚店。每逢公益敬老爱心活动,他都毫不犹豫关掉店门,有时甚至独自骑车去敬老院为老人们义务修脚。

  在敬老院的多次服务中,就数他最忙最累,因为老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脚病,但义工队伍里再没有人会修脚。每一位老人洗完脚,都得经他亲力亲为,一一治疗,常常累得直不起腰来。

  李俊慧喜欢默默做事,不喜欢张扬标榜。他的口头禅是:“我只是实实在在为老人做点事,不要夸我。”每次志愿服务时,他都要为20多位老人修脚。并多次进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义务服务,每当有不理解的友人问及“你做志愿服务关门一上午,就会损失五六百块钱!”时,李俊慧只是平淡地回一句:“我觉得值!”郭小琴每次参加敬老志愿者爱心活动,总会带上她的小女儿妙妙,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爱心。

  当有人问郭小琴,为老人们志愿服务你图什么?你不嫌脏吗?郭小琴说:“当我看到老人们满脸的微笑,亲口对我说:‘谢谢’!我内心就感觉非常充实,非常值得!我只是看到老人们可怜、心酸、心疼!好想让他们开心快乐微笑!”这不过是我们可爱又可敬的“静心启缘”公益志愿服务队中的几位义工代表而已。在公益志愿服务队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来自不同行业岗位、有各自不同的生活和故事。然而,对于每月一次的敬老公益服务,却无一例外成为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头等大事。

  齐向东还告诉记者,通过开展一次次“献爱心”活动,服务队不少义工的身心都从中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磨练。随着一次又一次参与活动的耳濡目染,和身边其他义工的引领带动,他们为老人们洗脚、洗头个个都能一马当先,完全打消各种顾虑。从情感、态度、行动上与老人们之间的亲和力、凝聚力大大增强,让老人们充分感受到人间真情和社会关爱,受益匪浅。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

  “关爱老人这一弱势群体,为老年人创造健康和谐的生活环境,是我们志愿者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在我们老去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爱心人士走进敬老院来关心我们、帮助我们。”也许,正是植根于内心的这种朴素单纯的想法,让齐向东有了支撑自己在公益志愿服务道路上初心不忘,坚持到底的不竭动力。

  时至今日,齐向东对于媒体宣传报道的事情还是非常谨慎,不希望对“静心启缘”的所作所为过分拔高和过度渲染。因为她本人非常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做公益,做义工,做志愿服务,就是为了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和平静。除此之外,别无所求。

齐向东与老人亲密交谈

毛志凯温柔地给老人揉肩

邢竹叶给老人理发

朱芷蕴给老人掏耳朵一丝不苟

小义工们哄奶奶开心

冯艳丽抚慰老人

  本版图片由“静心启缘”成员栾玉香 尉春星提供

  记者手记

  随着“志愿服务”的公益内核日渐深入人心激荡心灵,我们周遭正有越来越多的个体或群体力量毅然跻身公益志愿服务的时代洪流中,希望能为社会上真正需要帮助关爱的人群贡献一份力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说易行难,事实上,发自内心单凭满腔热忱,心无旁骛,无怨无悔付出,义无反顾投身公益义工,心甘情愿力行志愿服务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简单。

  难就难在“坚持”二字。也可以说,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正是致力于公益志愿服务却最难逾越突破的壁垒屏障。

  做公益,开展志愿者服务,参加一次两次或许根本不具备什么现实困难,然而,能够连续15次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对一家敬老院开展志愿服务,无论时光流转季节变换,纵然炎炎酷暑骄阳炙烤,就算三九隆冬凋敝萧瑟,仰仗每月一次的约定重逢,体贴入微的嘘寒问暖,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打破隔阂的亲密互动,催人泪下的情感交融,写满幸福的如花笑靥……他们总可以给此间带来萦绕不断的欢声笑语和满满的正能量,这本身就足以证明一切。

  记者 王小庚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