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核心提示:重温党的历史,追寻“红色足迹”。6月24日,在党的96岁生日来临之际,中国拥军人网山西临汾拥军联络站工作人员集体参观了位于尧都区刘村镇秦家大院的八路军学兵大队革命遗址,著名的《游击队之歌》正是在这里创作完成,传遍祖国大地。讲解员讲述的革命故事让人热血沸腾;两位老党员、老战士回忆的峥嵘岁月,更是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
张新春老人讲述奖章背后的故事
唱响《游击队之歌》传承革命精神
秦姓是刘村镇的一个大家族,聚居于刘村南街上(现称刘南)。1937年11月,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刘村创办了八路军学兵大队,大队部就设在秦家大院里。大队长何以祥曾在此居住数月,指挥作战;作曲家贺绿汀在秦家大院写下不朽之作《游击队之歌》。该创作手稿现珍藏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属于国家一级文物。在党的生日来历之际,临汾拥军人团队来到秦家大院,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爱国教育,庆祝党的生日。
“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在作曲家贺绿汀当年居住的房屋前,临汾拥军人高歌《游击队之歌》,高昂的歌声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
“临汾旅”老兵回忆往事记忆犹新
今年90岁高龄的张新春老人,是尧都区尧庙镇下靳村人。参加过解放战争,荣获过二等英雄奖章、解放西北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革命功臣”牌匾等。
“那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只要一听到枪响就浑身是劲,见了鬼子就想打!”回忆往事,老人记忆犹新,16岁那年,我参加了临汾抗日游击队,白天睡觉,晚上出来给鬼子搞破坏。有一次,战友们把我打扮成了一个姑娘,骑着毛驴从鬼子的炮楼前经过,几个鬼子见到后,就跟着跑了过来,没想到中了我们的埋伏,战友们把几个鬼子打得皮开肉绽。”讲述着烽火年代打鬼子的经历,老人嘴角上扬,略显自豪。
“抗日战争胜利后,我被编入了晋冀鲁豫野战军八纵二十三旅,参加了解放曲沃和临汾的战役,1958年在军乐团退休。”如今老人要照顾两个患有智障的儿子,村里为他办了低保,还集资为他盖起两间宽敞明亮的平房。临汾拥军人团队除了准备慰问品和慰问金以外,还联合临汾柴氏中医康复医院给老人进行了中医诊疗服务,临汾诱惑力造型给老人免费理了发。
王邦书老人的“革命军人证明书”
抗美援朝老兵 坚持亲自缴党费
在尧都区贾得乡靳家庄村,今年85岁的王邦书老人颤巍巍地捧出一个小木箱,用钥匙打开后,从里面取出一个包裹,一层层掀开后,将一枚枚军功章摆在桌子上。“这是我参加战役第一次获得的奖章,这是第二次得的……”微颤的声音,饱含着老人对军功章的深情,也把记者的思绪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52年,像众多热血青年一样,时年20岁的王邦书响应国家号召,说服家人,应征入伍。1953年被分配于中国人民志愿军五三七团担架连。
老人虽没有详述当时战役的情景,但是军功章和奖状却清晰地记载着老人的峥嵘岁月。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行动渐渐变得迟缓,但是有着50多年党龄的他,在交党费的事情上却相当积极,每次交党费的时候,老爸总要亲自去,当我们说帮他交的时候,他总要说,只要我走的动,就一定要亲自交党费。’”王老的女儿王昭娟说,老爸年龄大了,有时我总会跟他开玩笑说,爸你这么慢,战场上子弹那么多,都是咋躲过去的?’每当这时候,老爸总会对我说,那时候抬上担架跑得快的多呢,见坑都敢蹦……”“此次慰问临汾老兵活动是中国拥军人网临汾联络站建站后进行的迎接七一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临汾拥军联络站站长马欣峰说,慰问老兵,听他们讲述革命故事,不仅是为了重温老兵们当年的英勇顽强与无上荣耀,更是通过他们的事迹来告诉大家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我们坚定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记者亢亚莉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