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课改实为本 全面育人谱新篇
——尧都区临钢小学课改纪实
临汾新闻网讯 尧都区临钢小学是山西省首批示范学校,也是一所历经半个多世纪、由企业学校转型、有着优良传统的老校。多年来,学校秉承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社团化、社团活动特色化”的课程建设思路,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两条主线,努力营造“精细管理、狠抓落实、创新高效、提升品质”的工作氛围,一路奋进在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大潮中。
一、理念引航,精细管理。
历年来,学校传承规范化与严格化的企业管理文化,制定了《管理工作手册》。该手册中,各项机构健全,分工职责明确,仅教科研规章制度就有40余项,涉及到教研活动制度、教研评价制度、观议课制度、作业批改制度等,内容全面、要求细致。其中教研管理目标量化细则,通过月量化考核,对老师们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考核结果是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模、津贴分配等的重要依据。
二、锐意课改,提质增效。
1.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素养。
每周校务会上校级领导轮流带领校务会成员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每周一例会各部门领导带领全体教师学习;每周三教研活动时间,大小教研结合,由教研室领导、各级骨干教师及各教研组长主持进行理论式的主题教研、案例研究等;每周二理论学习时间,教师自主翻阅学校下发的共读书籍或换读人手一册的教育教学类书刊。
2.开展丰富活动,优化师资队伍。
(1)梯度达标,共同成长。
为了促进不同程度教师成长,学校开展了分层培养、梯度达标的“三级培养目标”,引领骨干教师研究型发展、中坚教师专业化发展、青年教师成熟化发展。每学期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情、学情制定学期成长计划,并及时总结反思。
(2)集体备课,资源共享。
多年来,学校一直按年级循环使用电子导学案,逐年补充完善。每学期,每位教师按照集体备课“五研究”和“五环节”参与集体备课。
(3)强化基本功,提升专业素养。
师资水平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学校每学期通过“八个一”活动(练字、上公开课、写教学反思、导学案、论文、读教育著作、参与课题研究、建立个人教育博客)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4)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科研。
自2009年起教研室联动电教处,充分利用校园网平台开展网络教研。目前,三大校外网络平台,五大校内教研交流平台,为老师们搭建了互助学习、交流的平台。近两年“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网上晒课活动中,学校实现了注册百分百和晒课百分百,梁文琦等20余名教师获部级到区级各级优课。在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的首届微课大赛中,赵翠萍等6名教师获奖。
3.课题引领,激扬潜能。
2013年12月学校成为山西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百所实验学校之一后,学校便开展了“先学后导,小组合作,问题评价”为子课题研究。行政领导率先学习,深入领会课题内涵,以理论为支撑,从课题的核心概念、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创新点等全面引导全体教师快速走进课题研究,并确立了范王芳等5名实验教师和课题实验组。每位实验教师按照总课题组的安排,在本组教师和教研室领导的参与、指导下,每周呈现一节“以生为本、先学后导、多学少教、顺学而教、以学定教”等理念指导下的公开课。一学期下来,通过一课多讲,反复研磨、改进,初步形成“135”教学模式,《临钢小学优质高效课堂评价标准》也随之推出。
“135”教学模式在每学期开展的骨干教师示范观摩课、组内同课异构、校级汇报课“三级”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通过一次次“授、说、评、问、辩”五环节校本教研模式的研讨不断完善、推广开来。课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他们主动学习、自信表达、大胆质疑、个性张扬。
4.减负提质,创新评价。
(1)精选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学校要求从作业布置开始。课堂作业突出“精”与“实”;家庭作业体现“趣”,控制“量”,作业设计要以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基础,兼顾课内与课外,让家庭作业充满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
(2)多元发展,创新评价。
学校学业质量监控体系“趣严结合”比较完善。1-3年级创新了评价方式,以趣味闯关的形式分组、分学科、借力家长非纸笔测试的形式开展;4-6年级严格按规程组织进行。以《临钢小学学生成长手册》为载体的评价,呈现了学校多年来坚持用多把尺子评价学生的成长与进步的做法。
近年来,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组,自编了校本教材《小学生礼仪规范手册》和《小学生安全手册》,开设了礼仪、安全、体艺类等实践性校本课程55项。以社团活动的形式组织开展的校本课程百花齐放、个性鲜明、趣味十足。
在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之路上,临钢小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天性、张扬个性、激发灵性的“三性”教育,秉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校训,着力打造本真课堂、特色校园……一路走来,临钢小学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获得各级各类奖若干。捧着沉甸甸的奖牌,她将以更精细的管理、更稳健的姿态,继续谱写基础教育新的篇章。
(苗贤凤 王建丽)
责任编辑:张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