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刘村镇“红色抗战纪念馆”落成开馆

2017-10-23 09:23:0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刘村镇“红色抗战纪念馆”在素有“红色小延安”美称的尧都区刘村镇开馆,为党的十九大献礼。

  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刘村镇,却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文荟萃,是抗击匈奴的民族英雄卫青、霍去病的故里,至今还保留着霍去病当年为孝顺其父挑水方便而铺修的“石头坡”。

  全民族抗战爆发初期,在太原沦陷前夕,中共中央北方局由太原南迁临汾,就驻扎在这里。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刘少奇、副书记杨尚昆在这里组织指挥华北抗战;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这里协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副总司令彭德怀在这里部署敌后抗日游击战;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在这里选拔优秀干部;著名作家丁玲率领西北战地服务团在这里宣传抗日。

  与此同时,彭雪枫任主任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刘村还创办了八路军学兵大队,大队部设在刘村秦家大院里,教室课堂设在张家祠堂。在短短4个月的时间里,小小的古镇刘村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抗日群众和热血青年近万人,刘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红色小延安”。

  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在刘村创作了脍炙人口、鼓舞人心的《游击队歌》,并由八路军学兵大队首先传唱。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些红色印记在许多人的记忆中逐渐被淡忘了。“有几位革命前辈和当年八路军学兵队员的后人,如刘少奇的长孙、贺绿汀的两个女儿、王于畊和叶飞的儿女等,来到刘村寻访父辈的足迹,可发现人们对这段光荣的红色历史居然一无所知,只好扫兴而返,让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事深深地刺痛了卫挺的心。

  鸿都龙庭敬老院董事长卫挺是汉代大将军卫青的后裔,自幼生长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他为自己是刘村人而深感自豪。为了不再有令人寒心的扫兴而返,卫挺决定整理挖掘这段辉煌的历史,让这颗“红色的珍珠”发出耀眼的光芒。没有展厅,他就把自己家350平方米的整个一层楼腾出来;没有资料,他就四处奔波寻找收集;没有资金,他就把全部家底都投了进去。有好心的乡亲们劝道:娃,别傻了,那可是个无底洞呀,你到底图个啥?”卫挺的话令人动容:“八十年前,为了救国救民的信仰,一群热血青年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的战场;八十年后,为了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我自己这点家产又算什么呢!”

  刘村镇的老干部们被他的义举深深感动了,大家自觉组成了一个团队,由全国关心下一代模范赵刚担任主任,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张国楚担任首席顾问,柴冬友、荀麦浪、张治平、杨恒信、霍玉浪等都纷纷加入了团队,有编辑写作的,有规划设计的,更有负责施工联络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展览馆终于建成了。

  为了缅怀父辈的光辉伟业,追寻父辈的足迹,完成父亲的遗愿,10月15日,当年八路军学兵队学员洪自平之子曹克顺特地从太原赶来祝贺展览馆的开馆。作为第一批参观者,第一次来到刘村的曹克顺敬佩不已:纪念馆宏大的工程、严谨的布局、丰富的史料乃至精心的设计,无不令我感到震撼,卫挺为这片红色土地做了一件令人钦佩的大事。”

  红色文化的魅力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参观者,面对一拨拨的客人,卫挺不仅要负责接待,还要担任讲解,4个大展厅20多个板块的内容,一口气全程讲下来至少要两个小时,一天下来,这个颇有书卷气的中年人两条腿直打颤,嗓子沙哑,然而,他却说:其实说句心里话,为了布置这个展馆,我的妻子夏王桢比我更累、更辛苦,不过,为了革命先辈做点事,为了自己家乡做点事,这些都没什么!”

  记者 韩晓芳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