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明(左一)正在给观展者讲述家族史
临汾新闻网讯 读书向善继世长,8月10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好家风展在尧都区五一路司法巷实验小学家属院北楼302室拉开帷幕。就在302室仅仅15平方米的展厅里,展出了土门四甲支王氏十七世王亚明家族史料,其耕读诗书、永言孝思、教书育人的主题思想获得了大家的好评。
先祖遗训 读书为善
一进展厅,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帧清道光27年间的族谱,它被主人小心翼翼地用塑料袋子密封着,王亚明说: 土门四甲支王氏族谱是爷爷精心保存下来的,谱分两册,均已残缺。有文字信息的共116页,另有总世袭图考一张,上列十三世以上先祖530位名讳。
四甲支?看到记者疑惑的眼神,王亚明说:“明清时代,乡村实行里甲制管理。土门村属土门南里,村中又分为头甲、四甲、八甲、十甲等。王氏先祖从陕西来到土门村时,就落脚在了四甲子院。后人世代相传,便称这一族为土门四甲支王氏。”
轻轻翻阅族谱,开篇是《王氏族谱序》,《序》中的话发人深思:“水有源头,草木有根。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人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怎么能不重视自己的根源呢?”
掐指算来,这本珍贵的文化遗产距今已172年。谱自公元一八四七年完成之后,一百二十年间先后有人增续。其中,12世孙订可为书法名家,土门村中牌楼上的题词大多出于他手,他缮写的族谱字体端庄、秀丽,堪称绝世精品,他创作的对联:舍读书为善别无安乐,即弹琴颂诗自可优游,已成家训。激励着后人勤奋读书,与人为善,为社会做贡献。
长辈教诲 永言孝思
展板分先祖篇、祖父篇、父母篇三个篇章,王亚明说,1968年,83岁的爷爷将这珍贵的族谱传与我,爷爷没念过书,全凭自学,但他的文采令人惊叹。他80岁时写出五千余字的自传,87岁时又用毛笔将自传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一块白绢上,令晚辈们叹服。
在祖父篇里有这样的记载,王亚明81岁的爷爷曾安排两个外孙到八甲支老坟,将四甲支八世好学的墓前石桌搬移到金圪窝祖茔。用这块石料刻制小石碑立在墓前。碑头上的四个大字“永言孝思”教益深远,意思是永远都要讲孝亲敬老。王亚明说,爷爷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也努力地去这样做了:2014年秋,我们带领儿女到祖茔祭拜,如当年爷爷教导我们一样,让他们深刻领悟,继承家族优良传统,努力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今年清明前,众族人通力合作,印制了族谱,并举行了传承仪式。
在父母篇一隅,王亚明给我们讲了他的父亲,他说,父亲少年时就追求进步,担任儿童团团长。上初中时写的《中学生对于争取抗战胜利应有之贡献》,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民族复兴的灵魂。他在建筑部门工作了几十年,多次受到嘉奖。可心中最恋的还是家乡的古迹。暮年之时,完全是凭着满腔热情,书写了《思故乡》,绘制了《土门旧貌》图。由于历史原因,在79岁高龄时才如愿以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父亲对党至死不渝的忠心,激励着后人,晚辈们都积极要求进步,现在都是共产党员。王氏家族重视家风家教,培养出了许多有出息的后代,在王亚明父亲这一辈有1964年任煤炭部副部长的王金林、刘少奇的保健医生王力平、曾任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的王秉金。
教书育人 桃李灼灼
王亚明和妻子景麦英退休前都是尧都区实验小学的教师,王亚明1996年被评为山西省小学特级教师。在工作中,夫妻俩琴瑟和鸣,教书育人,景麦英所带的班级被誉为“没有差等生的班级”。说起妻子的这个“绝活”,连王亚明都佩服得不得了。他说,妻子在学校教学从不闲着,孩子们做习题的时候,她就为孩子们削铅笔,及时地把削好的铅笔递到孩子们手里。哪怕孩子们有了一丁点儿进步,她都会摸摸额头、拍拍肩膀的给个小小奖励。曾经有一个孩子,小学二年级了,总是掌握不了10以内的加减法,景麦英就把孩子带到身边,每天中午吃饭时教孩子算10以内的购物账,40天下来,孩子才开了窍,把10以内的加减法算溜了。现在这孩子已经研究生毕业参加了工作。孩子逢年过节的时候,总要回来看看他们。
在教学之余,王亚明还写出了《土门村四甲户东楼院王氏先祖事略》《爷爷的老年生活》《妈妈的起伏人生》,编辑了文集《浪激胸襟七十年》,和学生们一起分享其中的道理,让孩子们了解真正的人生。他和妻子把一双儿女也培养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材,儿子考上了天津财经学院,女儿考上了南开大学。现在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均在部级单位任职。
王氏后裔张亚芳说,在这次的好家风展览上,我们晚辈看到了祖辈们的光荣足迹。王亚明爷爷讲的本固枝荣深深印在我的心底,爷爷说,在学习上,一定要基础巩固,基础好比主干,主干强固,枝叶才能茂盛。
记者 景秀红 刘晚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