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张国庆:“家”的变迁

2019-10-23 09:42:03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从片瓦遮头、蜗居斗室,到窗明几净、高屋广厦,今年50岁的张国庆十分激动,因为他实现了“优居梦”:“感谢祖国,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家住尧都区的张国庆出生于国庆节,家中的老人为此打破两个常规:“按照祖上的规矩,取名字要跟着族谱走。但我爷爷说,喜逢新中国成立20周年,叫‘国庆’再好不过。此外,家人们一向过农历生日,只有我一直过阳历生日。每逢国庆节,大家都会羡慕地打趣,‘瞧,全国人民都为你庆生呢’。”

  肩负家人的殷切期望,张国庆早早踏上学手艺的道路。那个年代,多数砖厂靠人工,每个环节靠手工:和泥、脱坯、起坯、烧制、出窑……一天下来,瘦弱的他手指肿了、浑身酸痛、筋疲力尽。即便如此,他依然咬牙坚持:尽早让家人们住进红砖房。

  资金到位,物料配齐……张国庆四处忙碌,既要找好瓦匠、木工等,又要算好各项开支,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到了上梁那一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道贺,看到能干的活儿就搭把手。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梁木稳稳当当地固定在屋顶中,房子正式落成。

  告别年久失修、走风漏气的土窑洞,迎来宽敞明亮、不透风雨的砖瓦房,张国庆的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那一天,他阔气地散了好几包烟。与此同时,“改革春风吹满地,经济全面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在提高,当务之急是改善居住条件。从砖厂源源不断的订单就可以看出,想盖新房的人越来越多。”他不仅敏锐地嗅到商机,而且聚集起村里的能工巧匠,组建了一支建筑队。不用费时费力地到处找人,周边村民也乐于将盖房、改建、修葺的活儿“大包”给他们。虽然不愁“订单”,但张国庆没有满足于此,又将目光瞄向城里的“蛋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临汾开始进入商品房开发快速发展时期。我紧盯市场动向,发现哪里要动工,就赶紧毛遂自荐。由于文化程度不高,看不懂设计图纸,我们只能干些拆迁、搬砖、打地基等体力活儿。接触多了,我深刻意识到,建房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不能光靠蛮力。我一边向专业人士请教,一边从实践中摸索经验。”张国庆说,“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支撑,干起活儿来,心里才有底。后来,村里流行盖小二楼,乡亲们还特意找我们设计、施工。”

  敢想敢干,敢打敢拼,张国庆的腰包渐渐鼓了,在城里置办了一套三室一厅的商品房。搬家那天,一家老小坐在高档舒适的皮沙发上,环顾屋内精美的装修、新式的家具,怎么看也看不够。脑袋“灵光”的张国庆又有了新想法:“人们住的房子越来越大,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好马配好鞍,装修也得跟上时代步伐。”

  张国庆又招兵买马,拉起了一支装修队。他回忆道:“过去,商品房的格局不像现在这么合理,加上要住的人比较多。所以,接房之后,不少家庭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二次改造,最大化地利用有限的居住空间。除了新房子有装修需求,老房子也会因为老人过寿、孩子结婚等进行室内翻新。”

  如今,从事与“家”有关的行业30余年,张国庆心中有许多感慨:“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感受尤为明显。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普遍提高,住房的选择也多了,对室内装修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风格不再是‘业主凭感觉’和‘木工说了算’,而是突出量身定制、环保绿色。”

  今年年初,张国庆迎来两桩喜事,一是儿子结婚,二是乔迁新居。搬进市区一个新型小区,他临窗俯视着堪比公园的小区环境,又一次感叹:“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候,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记者 李静


     

责任编辑:畅任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