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山西素称“千泉之省”。“含烟店柳从容发,破冻上泉放肆流”是康熙时的孔尚任对临汾龙子祠泉的美誉。帝尧故都临汾古称“平阳”,因城建于平水之北而得名,而“平水”就是发源于吕梁山脉东麓、平山山脚下的龙子祠泉。“橛儿为真龙显身,为民送水”的本土神话背后,“平山平水出其上”的龙子祠泉自古以来就是临汾地区民众用水的重要来源的事实毋庸置疑。这股涌流不息的泉水到底在其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千余年何以变何以不变?周亚教授在其著作《晋南龙祠:黄土高原一个水利社区的结构与变迁》(商务印书馆,2018年)中以千年尺度的长时段的视角审视之,作出解答。
中国以农业立国,而水是农业的命脉,在各农业地区的生产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历史记忆。在区域社会的研究中,水在区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意义也超过了资源本身,水利社会史成为社会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区域特质是划分区域而进行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前提,本书基于其在空间上的相对一致性和独立性,将研究区域定为龙子祠泉域为核心的水利灌区。
在对学术脉络的把握上,本书对前贤学者的成果做了细致的爬梳;在史料方面,除古籍、档案外,作者还通过大量的田野实践搜集到了水册、碑刻、水案禀稿、家谱等民间文书,尽可能地穷尽了关于龙子祠泉的资料。
该地以“斩蛇出水”和以水母娘娘善良、孝顺等美德为核心的龙子祠泉传说谱系对中华文化的整体信仰谱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本书对龙子祠起源的文化解释进行梳理,对于观照泉域社会具有深刻的阐释力量。神话体系背后,该书主体依托龙子祠水利文书探讨了宋、金以来龙子祠水利组织的结构形态、人员组织、产生方式、权力职责及内部张力等基本问题。该区域自唐代开始进行大规模水利开发,宋代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灌溉规模和水利秩序,中华民国首次为传统水利带来新生,新中国成立后的集体化时期奠定了新中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根基,发生了更为急剧和彻底的变革,更成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前奏,时至今日,水利仍在延续。作者将时间下限延伸至集体化时期,从环境背景、水利开发、水利组织、水权形态、水利制度、水利技术、水利景观、区域互动等多个角度透视龙祠水利社区的结构,更全面地展现社会的历史变迁。虽然各时期水利纠纷不断,但通过国家层面的水利法规等正式制度和民间习惯法、水神信仰等非正式制度对水利秩序的确立,维护了水利秩序的长期稳定。水利社区实现长期稳定的基本保障离不开“地水夫钱一体化”原则、精英化水利管理、上下游利益关系等要素的制约。龙祠水利社区的结构变迁展示出鲜明的时间阶段性和地域特殊性,还有每个重大的变迁节点国家力量的介入。
作者从长时段下延至此,关注了该时段该地区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积极探索成为本书一大特色。本文通过水的视角去理解特定环境中特定的人群及其文化逻辑,着重介绍了该时期的“集权式动员体制”在水利工程的组织保证、计划实施和劳力调动等方面发挥的重要功能。除制度、技术外,有对“思想红,干劲大,什么困难都不怕”和铁姑娘等正面典型的树立,也有对违犯水规惩罚的反面警示。篇章用了大量笔墨论证国家对水利的主导作用,是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清晰体现。以“水”为切入点考虑这些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这一时期国家与基层社会关系的本质”,进而使其具有超越本问题和本区域的价值。可以说作者在集体化时期水利建设的理论归纳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对水利社会史的理论总结具有借鉴意义。
当下,“三农”问题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场域”,水利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重要的命题,作为严重缺水地区——临汾的生命之源,龙子祠泉水量减少使其发展遭遇“瓶颈”,对历史时期工程质量、管理方式、传统文化等予以深刻反思,区域发展大有可为。(张艳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