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平时采访的缘故,对洪洞县文化馆馆长王春亮印象深刻,近年来,他潜心研究整理洪洞民间文化,义无返顾地扎根抢救和挖掘工作,足迹遍布洪洞境内众多乡村。他拜访老艺人,搜集整理相关曲牌,掌握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洪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的编撰工作,倾注了王春亮大量心血,该丛书的付梓出版,不仅是对他辛勤付出的回报,更对其他地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范本。
近日,王春亮托人送来该丛书的第一部《洪洞曲艺》,看到后着实令人感动不已。
历史文化悠久 民间曲艺繁多
洪洞是一方历史传承久远、文化积淀深厚的热土,数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形成了形式多样、特色鲜明、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不仅是洪洞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更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证。特别是2006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开展后,该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在申报方面,一次性成功申报三个国家级保护项目,在全省仅此一家。截至目前,洪洞县已经拥有了洪洞走亲习俗、大槐树寻根祭祖习俗、洪洞通背缠拳、洪洞道情这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除此之外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洪洞曲艺就像一朵含苞欲放的山花,格外引人注目。
该书由希望出版社出版,详细记录了包含洪洞干板和洪洞琴书的渊源,并对洪洞琴书的乐器进行了细致地介绍,与此同时还首次全方位集中展示了众多从民间搜集整理的琴书曲牌、曲目和干板曲目。书中还对艺人情况一一罗列,对他们为洪洞曲艺传承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进行表彰。
“曲艺的曲种中,有只说不唱的‘评书’和有说有唱的琴书。”王春亮介绍,洪洞的评说,人们习惯称之为“干板”顺口溜”,流行于洪洞、古县、安泽、蒲县、汾西、霍县一带。“‘洪洞干板’是由民间闲散艺人弹唱的莲花落演变而成,道具简单,便于携带,仅用两块竹板或木棒(能击打出节奏均可)。”说起洪洞干板的发展和特点,王春亮如数家珍,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四句朴素的思乡之情,更是把洪洞干板这一民间文化艺术推到极致,而成为千古绝唱。”他强调“干板”虽然没有动听的音乐旋律,但它却有板有眼,用洪洞“土语”的发音腔调进行上板,它的演形式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具有一定的随和性、群众性、自然性且不受形式的限制,最大的特点是演员与观众能融为一体。
随着历史的变化,洪洞干板均由艺人们与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迹随口改编,信手拈来的独特形式,反映着人们追求幸福安康的艺术写照。洪洞干板发展到今天更为盛行,特别是在农村,民间艺人在各种场合进行表演。段子的题材丰富,反映各行各业的模范事例、各地的风土人情,大多是健康向上、反映时代气息的好段子,如:孝敬公婆、计划生育、反对赌博、反对邪教、破除迷信等。
群众喜闻乐见挖掘刻不容缓
洪洞琴书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曲种,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群众容易接受,又容易掌握,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据王春亮考证,洪洞琴书产生于清中期,盛行于上世纪中叶,流行晋南各地,最早兴于河西两岸的白石、龙马、马牧一带,起初由盲人兴起,采用了洪洞一些地方小调,在民间进行说唱活动,乐器也很简单,只有三弦、甩板、单扇、小镲等。唱词基本上是七字句,常见的还有八字句、十字句、十一字句等句式,唱韵以洪洞方言音辙为准,一般一个唱段一韵到底。演出阵容由自弹自唱的单人发展到三人或多人。王春亮介绍,20世纪二十年代由于灾荒、战乱,河南艺人纷纷来洪洞地区活动,洪洞行艺艺人增多,书调艺人在县城成立了以“三皇社”为中心的洪洞书调盲人组织机构。1947年洪洞县政府组织盲人成立了“盲人支前宣传队”;1953年成立“洪洞县曲改会”,会场在关爷楼西院;1958年文化主管部门审核发证洪洞曲改会持证行艺人数达28人,并组织曲目赴省、地参加曲艺汇演;1964年洪洞曲改会成立盲人工厂,行艺兼做工,以改善艺人生活待遇。
“艺人大都年事已高,体弱多病,相继离世。近年来能查寻到的书调艺人不过三、五人。”普查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过程中,王春亮被眼前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所震惊,他认为,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有些正在被遗弃和消亡,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刻不容缓,而这也正是他本着“尊重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民族文化、守护精神家园”的宗旨编撰丛书的初衷,希望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在洪洞文化的百花园中焕发异彩。
记者卢凯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