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都区魏村镇魏村牛王庙内的元代戏台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村的牛王庙庙会也是盛极一时。在一次采访中,洪洞县景村的的耄耋老人冯吉贵遗憾地说,若是景村的牛王庙还在,那可与魏村的牛王庙堪有一比啊。
带着疑问,近日,记者专程探访景村牛王庙及戏台遗址,关于古牛王庙的地理位置、建庙缘由等传说颇为有趣,充满了传奇色彩。
建庙缘由为感恩
据史料记载,宋辽时宋真宗祥符七年辽国南侵,时秋,平阳地界牲畜染病十之八九,军情告急,战马染病难行,禾野难以耕种,军民如焚,官员无策,只得禀朝廷。宋真宗降旨,命蔡姓、张姓两位大臣及一位神医高手前往平阳医病救急。怎奈地域广大、病情危急,三人计议,将大量草药投入汾河上游方圆水池,河水自然浸泡成剂,让沿河战马病畜同饮。三日后果然见效,灵验无比。从此,军马飞奔如龙,耕牛体健如虎,军中报捷,耕种无误。百姓安居乐业,无不感恩三圣,众望所归,建庙祭祀,故牛王庙亦称三王庙,即牛王、马王、药王。
建庙选址的传说
现在,景村的牛王庙遗址共有六根石柱,每根重数吨,高数丈,但此处山路崎岖不平,在建庙时石柱是怎样运输过来的?据冯吉贵讲述,在当地也有一个传说。
据传,在建庙期间的某夜,有牲口的村户均闻窗外有借用家畜之声,请把牲口喂饱,晚上有事”,只听见声音不见其人。次日早晨,家家发现牲畜皆大汗淋漓,并且人们发现,一夜之间牛王庙选址上竖立起了六根石柱。据说是三圣显灵,此后村民便在此处筑正殿,建献厅,盖戏楼,构牌坊,铸大钟,立旗杆,雕梁画栋,塑像贴金,建成一处巍峨壮观的牛王庙宇。
关于建庙选址的另一种说法显示,宋元时当时庙会规定十分严格,四月初十,不管刮风下雨,河水泛滥,午时祭拜,不差分毫,河西各村常因路远水深耽误祭拜,时常受罚,至元十六年河西诸村在河东牛王庙跪祀三圣(牛王、马王、药王),为祭拜方便欲在河西诸村择地一处,重建一个河西牛王庙,以风吹芦苇落地之处为建庙地址,于是就把芦苇铺在牛王庙前。
当日午时,三圣显灵,闪电雷鸣,昏天黑地,突然一阵神风将芦苇卷起,从河东北羊村直刮到河西魏村和景村,百姓就以沟南沟北而传芦苇落之处分别叫做“南垫,北垫”,魏村景村随即筹资建庙,至此形成了河西河东同期逢会,都各在当地祭祀的格局。
景村的三王庙毁于战火,而魏村百姓则不惜代价,保住了牛王庙。一个庙派生出两处分庙,隔河呼应,这一奇特的现象在我国寺庙建筑史上当属特例。
记者 王隰斌 遆红戎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