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平阳襄陵(今临汾市襄汾县)人,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他从小就受到戏剧艺术的熏陶,青年时期置身于杂剧活动,享有盛誉,但他的主要活动在南方,成为南方戏剧圈中的巨擘。
郑光祖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激赏郑光祖的文词,将他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列,后人合称为“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有关郑光祖的生平事迹没有留下多少记载,从钟嗣成《录鬼簿》中,我们知道他早年习儒为业,后来补授杭州路为吏,因而南居。他“为人方直”,不善与官场人物相交往,一生从事于杂曲创作,把他的全部天才贡献于这一民间艺术,在当时的艺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剧目主要两个主题,一个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另一个是历史题材故事。这说明在选择主题方面,他不像关汉卿敢于面对现实,揭露现实,他的剧目主题离现实较远。他写剧本,大多是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政治的需要。
郑光祖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其《梅香骗翰林风月》与《迷青琐倩女离魂》两部作品均明显受到《西厢记》的影响,但成就却各有不同。《梅香》可称为元曲的败笔,而《倩女离魂》则堪称杰作。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种种,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作者在学习继承《西厢记》时,采取了两种不同态度:模仿与创新。由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推论:文学作品只有创新,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中的发展。
除了杂剧外,郑光祖还写过一些曲词,无论写景抒情,都是清新流畅,婉转妩媚,在文学艺术的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
这正是:乾坤膏馥润肌肤,锦绣文章满肺腑;清丽芊绵成馨逸,声闻天下郑光祖。 锡刚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