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寺位于临汾城西南隅。
清康熙版《平阳府志·寺观卷》记载的平阳府第一座佛寺便是大云禅寺,那时临汾县被载入史册的寺庵45座。
20世纪40年代日军占领临汾,拍摄的照片,大中楼上看大云寺,寺庙围墙周整,佛塔高耸,临汾城的西城墙和南城墙形成一个角,横卧在大云寺宝塔的后边。
“大云寺在临汾城的西南角。”无论是清代的志书,还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物景点介绍说明,一直延续到20世纪结束,如此描述表明大云寺在临汾城的位置,数百年来应该是准确的。如今再要说大云寺在临汾城西南一隅,这却令人迟疑。
临汾城在20世纪80年代的面积不足20平方公里,到如今城市的扩建直指155平方公里的规划,迅速生长着。那高耸入云的佛塔,被比她更为高大的建筑遮掩,几十年前周边空旷的地界,错落着大大小小的各类楼房。其依托的地标城墙,已是草灰蛇迹。
大云寺在临汾城中,与山西师范大学衔接。
大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年号为天授,号令天下诸州遍设大云寺。武后把沙门法郎等伪作的《大云经》尊为“武氏革命”的指导理论。其时各地新设的大云寺比比皆是,也有的把旧寺更名为“大云寺”,平阳名刹大云寺的名称亦为其时产物。武氏谢幕,重器归于李唐,多少大云寺改弦易张。又历千余年,多少佛刹销声匿迹。临汾大云寺风云巨变,为之岿然。
大云寺坐西向东,坡陡阶密。从坡下仰望山门,高大威严,气势非凡。单檐歇山,门阔五间,进深两间。原有山门应是清末民初所建,券门单墙,日占期间无所改动,内战期间为阎军梁培璜部司令部。更早时候大云寺已停止佛事活动,废寺兴学,为师范学校占用,新中国成立后仍为师范学校,晋南师专使用,后大云寺主体划归临汾地区展览馆,展览馆更名为临汾市博物馆,晋南师专更名山西师范学院,继而发展为山西师范大学。
大云寺分前后两座院落。
山门前巨形石狮一对,造型生动,灵动中又不失猛兽威严,属石狮中难得精品。其中一尊为平阳府府衙前的旧物,后仿制一尊配为一对。
进得山门,东西各生有两围合抱的百年国槐,干壮枝茂。初夏黄花落荚,雀鸣其间;盛夏绿荫沁人,密不见天。槐树旁侧又有石榴两丛,火红的石榴花点缀于万千绿叶间。置几品茗,偶有物件坠落项间,痒苏苏的。仰视小虫牵着丝线荡秋千。这一刻似曾相识,细一想,当年鲁迅和钱玄同二先生,园中谈论金石也有这般物儿空降。鲁迅先生把这际遇把这情景记到文中,叫那虫儿们一个很瘆人的名儿。
前院天王殿,建筑依然,那四大天王的塑像,不知何年何月已不复存在。大雄宝殿,巍巍然,颇为壮观,只是近百年来佛事不举,塑像壁画也不见踪迹。倒是院落宽敞,东南一株楸树,西北一株椿树,两株树长得老相,皮糙枝硬,年龄不知多大,估计是有些春秋了。这大院,这当年植树的人,何以选了这两种树?大概有些寓意有些玄机在里边吧。
大雄宝殿后是塔院,院中有金顶宝塔,左右配殿和藏经楼。前后院两侧旁院是禅堂、斋屋、经舍和方丈室等。
塔院最主要的建筑是金顶宝塔。
大云寺佛塔为平方形楼阁式6级砖塔,总高39.8米,底层每边长12米,二层以上急剧收缩,外形古朴秀丽,挺拔舒展,塔内结构除底层中空外,二层以上全部为实体。唐宋砖塔全部中空,明清砖塔多数可以绕道攀登,而大云寺佛塔与之相异。
塔内一层为方形空室,前后辟有券门洞,前装板门,后置隔扇,游人和朝拜者可穿塔而过。中央置铸造铁佛头一尊,外表补饰泥塑彩绘。佛头高6米、宽5米,重约15吨。佛头面相端庄慈祥,脸颊丰满,眉骨隆起,耳垂近肩,头上螺发左旋,气韵极为生动。其造型风格,应是唐代原作。券门顶悬有光绪十八年(1892)湖北人陈泽霖手书“原头佛祖”匾额。大云寺俗称铁佛寺,盖源于此。三十年前一华侨拜瞻铁佛,叹为观止,说仅此可换半个香港城。
塔身四周依壁镶嵌着五彩琉璃烧造的各种图案和佛像,将一座佛塔装饰得五光十色,秀丽精致。塔身琉璃图案题材,全为佛教神神祇和佛传故事,衬以山石、树木、花卉、流云、城池、狮象等图案。整个塔身所绘图案,堪称佛教文化宝典。以二层图案为例,东面三方,中为毗卢舍那佛,南侧骑狮文殊菩萨,北侧为乘象普贤菩萨;二层西面三方,中为弥勒,北为月光童子,南为日光童子;二层南中两方,左为地藏菩萨,右为十殿阎罗;二层北中两方,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十八阎罗。又如第四层,中心券龛内雕释迦佛像,东西向作抬花印,南向作说法印,北向作无量光明寿印。侧两方雕佛传故事《太子出四门》,依次为“太子出东门逢僧礼释”“太子出西门见老伤叹”“太子出南门见死伤心”和“太子出北门见病伤嗟”。塔上琉璃制品,光泽艳丽,人物生动,雕工精细,手法洗练。
佛塔塔身佛及构件为明清琉璃世家阳城乔烧制。
塔院正西为藏经楼,下为券顶三孔窑洞,上为单檐歇山顶阁楼,周设转栏。塔院北数株皂角,粗者合围,初冬树叶凋零,枝丫间尽悬尺余长的黑色豆荚。
在马可·波罗的记述中,他所游历的平阳是一个十分富庶和美丽的大都会。他在游记中写道“骑马走完这七天的路程之后,到了一个叫做Pianfu(平阳府)的大都会,这里有许多商人,城市非常美丽。人们依靠商业和工业生活,这里出产的绢非常多。”
在大云寺建寺1000年后,这座美丽的城市毁于大地震,包括大云寺。寺庙倾塌,民舍无存,压死男女不可胜计。二十年后善士陈国信募化集资,兴工重建。2004年佛塔修缮,在宝顶下发现了300年前的《金刚经》,2006年国务院公布大云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塔券门前有一幅官地岭人王正辉先生撰联,“时兴时衰施主照样拜佛祖;潮起潮落汾水依旧唱大云”。如今汾河在临汾段已无潮可言,倒是佛塔内梵音庄严,善男信女佛号声声。
云卷云舒风云变幻,云聚云散气象万千。千百年来,大云寺历经沧桑,不变的是人民心中的正念。(高树德)
责任编辑: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