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文化】我的故乡是尧都

乔忠延

2018-08-22 17:22:40 来源:临汾新闻网  

  未来何去

  一个逃离土地的游子是不应该再对故乡指手画脚的,这是我多年的操守。起初我以为离开故乡是将故乡的能量向外延展,后来思考绝对不是如此高尚,而是带着自己的私欲,渴望自己生活得优越些,也渴望家人生活得优越些。当自己和家人都进入城市,再回望故乡,我觉得确是一种逃离。曾经厌倦市井生活,打算退休后回村里居住。如今退休第八个年头了,我没有回到村里,而且越来越淡化了当初的念头。原因是城乡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就以洗澡而论,即使在村里的小院装上太阳能热水器,也无法解决下水排泄的问题。为此我常常自责,为什么就不能还原为昔年的自己?不洗澡又能怎样?一个有负于故乡的人,再对故乡的未来指手画脚是不应该的。

  但是,纵观故乡的现实,我虽无回天之力,坦诚进献忠言也是一点心意。故乡怎么发展,我以为农业不是出路,观光农业却是出路。当下已是知识经济时代,其特点就是拼命忙碌和放肆休闲。快节奏地忙碌一气儿,立即放松思想和肢体休闲娱乐。这休闲娱乐就是旅游观光的大好时机。乡村观光旅游应该抓住的就是这个机遇。于是,全域旅游的观念堂皇问世。我不知道遍地开花,大同小异的面目如何吸引宾客前来,我却知道我的故乡具有吸引宾客的独特魅力。

  魅力何在?就在于上古时期吸引帝尧在此建都的潺潺清流。4000余年过去,平湖已化作桑田,但是清流仍在,仍在潺湲。在我的童年,就是这潺湲的清流画出了北国江南的风景。春日一到,水田镜镜,白云在镜中游动,绿树在镜中摇曳。不几日春意更浓,水田里有了青蛙的叫声。再几日,青蛙的叫声在夜里几乎如雷声滚动。蛙声如雷声,却不是噪声,倒犹如甜美的催眠声。蛙声阵阵,人影匆匆,插秧的,种莲的,都像是书写立体画卷。在蛙声中甜甜睡过几晚,有一个早晨沐浴着朝晖下田,已看见“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忙碌的脚步没有放缓驱动,走着走着已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走着走着已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不是橘黄橙绿时,而是美景在四季。冬天你再看,那穿雨靴、戴棉帽的农人,正在掀掉污泥,将一条条洁白洁白的莲藕解救出来……

  我曾经站在溪边,看着群鱼闪电般蹿过,划出粼粼碧波;我曾经站在田头,看着鲶鱼顺流而下,钻进我浇灌的玉米地里;我曾经俯身河边,伸手插进布满稀泥的小洞,猛然一握,把一只螃蟹掏出洞来;我曾经打坐岸沿,手持鱼竿,静待愿者上钩;我曾经挽起裤腿下河,双手一摸,拎出一条活蹦乱跳的草鱼;我曾经折下柳条,编个草帽,戴着头上,在岸边疯跑。跑累了,再掐一枝,做成柳笛,使劲吹响,吹出满怀希望的春歌。春歌飞扬开去,希望飞扬开去,于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还原这美景,谁能不爱?谁能不来?

  不过,千万莫要就此止步。还记得当年,绕村而过的母子河上坐落着十几座水磨。那可是水打木轮石头转,清风细箩出白面的独到风景啊!还有,让河道像先前一般弯转起来,再将小船划动起来,哈哈,不去江南就能观看江南风光,游人何以不来?

  游客源源不断,我的故乡收获的不再是五谷丰登,还有现金钞票;伴着现金钞票而来的,还有欢歌笑语,还有声声赞誉。声声赞誉就是无须花钱的广告,赞誉不胫而走,游客纷沓而至,故乡——我那可爱的城居村永远在世人的心灵里靓丽。

  城居村,乡亲们的洞天福地。

  城居村,游客们的观瞻胜地。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