铮铮铁骨满腔情

 ——记95岁的抗战老兵姚长河

2015-04-09 08:36:39 来源:临汾新闻网

    阳光明媚的下午,在翼城县里砦镇唐城村一个安静的院子里,笔者见到了95岁高龄的抗战老兵姚长河。老人坐在椅子上,深蓝色的帽子,深蓝色的中山装上别着擦拭口水的小手巾,老人被收拾得干净利落。当他了解了笔者的来意后,含糊不清地打着招呼,半佝偻着的上半身努力地向上挺了挺,略显空洞的眼神望着前方。

    “我父亲十几年前患了白内障,眼底损坏,不能动手术,现在什么也看不见。年龄大了,一会儿清醒一会儿糊涂,但他对打仗的经历和细节依然记得很清楚。“姚长河的女儿姚雪琴说。因老人年纪太大,加之浓厚的沁水口音,笔者难以听懂他的话,只好借助姚雪琴的“翻译”。

    姚雪琴小心翼翼地打开一个珍藏许久的布包,里面裹着一张泛黄、有着很深褶皱的《军人登记表》和7枚军功章,她说:“这些是我父亲的命根子,原有8枚军功章,在‘文革’中丢失一枚,这也成了父亲心中永远的遗憾。”

    通过《军人登记表》,笔者走进了姚长河老人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

    姚长河,原籍山西省沁水县龙港镇姚家河村人,生于1920年9月。1941年,他自愿加入抗日青年先锋队,积极参加本村设立的武委会领导的民兵组织,并担任基干民兵队长职务。1943年5月,他协助县武委会组织民兵保卫夏收任务、站岗放哨、盘查行人,动员组织杏峪、梁庄、河渚、尧都等村妇女做军鞋,为八路军战士缝制干粮袋、磨炒面。1945年8月,他又积极参加全县组织的民兵连队,配合我正规部队从沁水出发途经晋城、高平、翼城城镇围攻日军,阻击敌人。同年10月在洪洞县正式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成了一名战士。

    在姚长河含糊不清的话语中,姚雪琴复述着父亲的战争生活:“父亲打了数十年的仗,部队辗转多地。1945年至1947年,在太原军区24旅72团一营二团任战士,1948年12月在19军57师169团二营二连任战士,1949年4月调入第1野战军19兵团军政干校参加奔赴抗美援朝前线作战短期集训班,1951年至1953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在总后辎重二团一营四连任副指导员、政治干事、副政治指导员。”看着一旁的老父亲,姚雪琴几度哽咽:“父亲抗击日本侵略者,身先士卒,积极奔赴各个战略要地,先后在河南、陕西、安康、马鞍寨、西北等地参战,特别是在安康战役、扶眉战役、平凉战役中表现突出;抗美援朝中,更是勇猛作战,不怕牺牲。他一生先后参战20多次,立大功一次,小功两次。曾落入敌囚,三次遇险,三次负伤,肺部、腿部都受过重伤。”

    笔者把相机对准了那一枚枚排列整齐的军功章,有抗美援朝战争的,有解放西北、华北、华中南战役的,问及这些军功章都是在哪些战役中获得的,姚雪琴说:“父亲说他当年只顾埋头打仗,在枪炮声中不停地奔赴各地作战,军功章都是以团队名义发下来,具体哪场战争获得的,他自己也不清楚。记得父亲提及,当年他抗美援朝回来后,一时间只会讲朝鲜话,完全不会说当地话了,因为战争中都是用朝鲜话交流。”眼前那一枚枚浸染着汗水和血水的军功章令笔者肃然起敬,因为它们是姚长河老人一场场生死搏斗的见证,更是他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的不朽勋章。

    1954年9月,姚长河随志愿军回国,响应国家号召回乡转业,先后在当地乡政府及姚家河村担任武装干事、支部委员、支部书记、放映员等职务。回乡后,因部队番号改变,他和曾经的部队也失去了联系。之后因种种原因处境困窘,1973年,姚长河随出嫁的女儿来到翼城县里砦镇唐城村定居。如今,他住着老式的3间瓦房,面积不足50平方米,屋内是最简单的陈设,土炕、炉火、衣柜、桌子,没有电视等任何家用电器。自1983年起,姚长河开始享受抚恤金,由最初的每月6元到现在的每月750元。

    阳光下的老人宁静安详,他需要休息一会儿,现在的他,双眼失明,十几年前就不能下地走路了,近三年来离不了氧气,每天早晚要吸两次氧气,生活不能自理,完全靠唯一的已是61岁的女儿姚雪琴照顾。姚雪琴每天寸步不离地守护着父亲。她说:“父亲一生坎坷,现在,我只想尽我所能,让老人家在晚年生活得温暖快乐。”

    老人没能讲出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没有记忆犹新的杀敌情景,但那张被烽火岁月浸染的沧桑的脸,身上涌动的那份朴素真挚的革命情怀实在让人感动。  丁晶晶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