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甘情愿做村民的贴心人
——记翼城县中卫乡辛庄村村医李峰
临汾新闻网讯 在翼城县中卫乡辛庄村,不管是留守的老年人,还是外出打拼的村民,卫生室村医李峰都是他们踏实的后盾。李峰在农村医疗卫生第一线坚守了20多年,默默守护着村民的安康。他熟悉村里的每个住户,全村200多户,80%以上都半夜喊过他看病,他对本村50多名慢性病人进行专门管理,建立村民健康档案数百份……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用双脚丈量着村里的每一寸土地,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价值。
12月6日,笔者前往中卫乡辛庄村卫生室,近距离地了解了李峰。一掀门帘,李峰正在里面坐诊,时不时有村民过来咨询、拿药,他耐心地介绍该用什么药,哪种药治疗效果更好一点儿。离他不远的沙发上,坐着几位打点滴的患者。“到这里看病很方便,啥时候都有人,收费不高,还有合作医疗报销。
李大夫医术不错,待人又好,我们平时都愿意来这看病。”正在拿药的村民贾桂香告诉我。
李峰今年44岁,已从医26年了。说起做村医的初衷,李峰告诉笔者,他的爷爷是成都军区医院的医生,父亲也是多年的村医,他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与医生有关,自己从医理所应当。早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他就跟随爷爷在成都花费一年半时间学习外科处理、缝合知识等,18岁回到翼城,除了自己苦读卫校书籍以外,又在唐兴镇卫生院学习了内科、儿科等治疗护理知识。
在卫生院学习的一年半时间里,李峰从听诊器的使用、量血压到静脉输液,从常用药的特性、用量到常见病的诊断,从外科、内科、儿科到中西医结合治疗,每一样都学得非常认真,掌握了常见病的诊疗技能。白天,他跟随医生看门诊、进病房;晚上,他利用空闲时间看书、做笔记……除了卫生院的教学材料,他还搜集各种医学资料,把能找到的资料都剪下来,并分门别类贴起来,有《糖尿病专集》《高血压专集》《传统医药》等20多个专集,他“创作”出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医学百科全书”。
一年多的学习期满后,李峰回到了自己所在的辛庄村,跟随父亲做了一名乡村医生。虽然能独立接诊,但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医疗知识还非常肤浅,要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必须继续学习。于是他从不多的收入中挤出钱,订购了大量的医学书籍,一字一句研读。在努力学习医学理论的同时,李峰向经验丰富的同行求教,从中找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
常言说,不怕家里穷,就怕病折腾。在农村,农民得了病,往往头疼医头、脚痛医脚,能对付就对付,不到万不得已一般不往设备先进、设施齐全的大医院跑,所以,一有啥毛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身边的乡村医生。生长在农村的李峰深知种田人生活的艰辛,从走上乡村医生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为自己立下了誓言:尽可能给病人提供方便,尽可能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20多年来,李峰以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一誓言。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本村的老百姓都相信他,大家都说:“李医生无论看什么病都看得准,我们相信他。”一般的村医学的都是全科,前来找他诊治的人大多患的是常见病、慢性病,需要长时间持续治疗。
为使病人少花钱看好病,李峰始终坚持看病开方、合理用药,尽量在保证药到病除的前提下,把价格便宜、效果好的药开给病人。一剂药能治好的病,他坚决不开两剂,无须打针的就坚决不打,非用昂贵药品不可时,他也会事先征求病人的意见,然后才决定是否开处方。
在卫生室墙角旁边的衣架上挂着一个小药箱,那是李峰出诊的工具。只要有病患,不管春夏秋冬,无论白天黑夜,他都会背起药箱第一时间赶赴病人家中。村民贾致龙说,有一年的冬天,女儿常感冒,经常后半夜发高烧。不管刮风下雪,李峰总是随叫随到,有一年的除夕还是在他家过的。那晚等到孩子烧退了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李峰回到家时,村民们都点过了喜迎新年的柏枝火。
谁家的人有什么病,谁家的老人不方便需要上门服务,谁家的孩子什么时候该接种何种疫苗,李峰的心里都有一本账。2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及辛庄村的每一个角落。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白天黑夜,村民们的需要是李峰最挂心的。考虑到村子里一些腿脚不好的“老病号”来不了卫生室就诊,李峰就主动上门送医。村民史长海的母亲曾经患有心肌梗塞,年岁大不方便走动,李峰定期上门为其测量血压和进行健康指导,到老人去世。26年来,李峰出诊服务的次数不计其数,但从未收过出诊费。有时,病人为了感谢他,给他送来了营养品和鸡蛋,他也总是婉言谢绝。
李峰早已习惯了早出晚归、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时常深夜里被病人电话叫醒的日子。尽管异常繁忙的工作让他疲惫不堪,但他却乐此不疲。“是老百姓的信任让我一步步走到现在,我也愿意做他们的贴心人,守护他们的健康。看到乡亲们的健康意识增强了,身体状况改善了,心里特别舒坦。”李峰说,“对乡亲们而言,没有病就是最大的幸福;对我来说,没有病人才是最大的幸福。(宋榜娟)
责任编辑: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