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虎舞”,又被称作“老虎上山”。话说素以“唐尧封地,剪桐旧都”著称的翼城县内,有一个叫王小二的樵夫,在砍柴途中遇到一公一母两只大老虎和两只小老虎。王小二勇敢机智,用计谋将这4只老虎引上高山,而后逐一消灭,才保全了性命。翼城人民在距今300多年前,依据这个传说创造了一种舞蹈和杂技并存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翼城“虎舞”。
图为3月24日翼城县南梁镇“老虎上山”表演。
临汾新闻网讯 樵夫去树林砍柴,途遇两只凶猛的大老虎和两只小老虎,樵夫惊慌逃跑,老虎紧追不舍,慌乱之中,樵夫心生一计,爬上山头引虎上山,并把老虎逐一消灭……这不是小说里的情节,也不是影视作品里的片段,而是翼城县南梁镇涧峡村独具特色的民俗表演“老虎上山”。3月24日,在翼城县南梁镇牛家坡村滦池水畔,“翔滦古会”暨翔山连翘花观光文化旅游节盛大开幕,民俗表演“老虎上山”以其惊险、独特赢得了全场观众的赞叹。
20分钟的演出过程中,“老虎上山”的传承人之一吕卫星的目光一分一秒都没离开过舞台。表演场地立有高12米的木杆,其上搭建两块门板,再固定两把圈椅,成为象征意义上的高山,两侧各垂挂两条手腕粗细的大绳,从顶端斜拖地面,作为“老虎上山”坡道。表演者要用巧劲儿靠两根粗绳爬到数12米的平台,途中“公老虎”四面张望,打滚、喝水、抠牙缝、直立,与此同时,两只“小老虎”也跟着“公老虎”上山,并在山上与“公老虎”嬉戏,另一只“母老虎”在山下巡视,演员们要在两尺宽的高空平台上表演仰面、回舔、护崽、挠尾、打斗等多种高难度动作,惊险无比,整场表演配以锣、鼓、钹等乐器,惊险壮观,气势雄伟,随后表演者一一沿绳下山,结束演出。
这是一支新人队伍,作为本次节目的技术指导,吕卫星需要在现场持对讲机对演员进行现场指导。
演出过程中,扮演“母老虎”的演员因为体力不支,三次换人轮流上阵。一场演出之后,“山上”舞“公老虎”的演员大汗淋漓,在一旁大口喘气,吕卫星也渐渐从紧张的指挥中平复了过来。“人手不够,本来需要10人的节目现在只有8人,感觉还是欠点火候。”今年60岁的吕卫星声音有些颤抖,不知道是因为天冷的缘故还是疲惫。吕卫星直言节目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似乎有点遗憾:“好在看到了希望,当年的‘老虎’又回来啦!”吕卫星的父亲是涧峡村有名的舞虎人,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十四五岁就开始练习这门技艺。“直接上来就扮演大老虎,可带劲了!”吕卫星满是自豪:“这门技艺需要体力好,但更重要的是人得机灵、利索,还得有点天赋。”吕卫星介绍,这是一门口口相传的技艺,少有文件记载,听长辈们说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了,每逢正月十五都会有表演。
因为要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着尼龙绳上高达15米的台子表演,而且演出规模宏大、高空表演惊险、技巧要求严谨,所以这门技艺对演员要求很高。“不是谁都能来得了的,既是属于年轻人的技艺还得有一定的表演功底。”吕卫星的口中透露着担忧。“演出的补助很难满足养家的需要,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能静下心来好好学这门技术的人更没几个了。”因为很难找到接班人,这门表演艺术曾经一度中断了二十年,最近一次的表演吕卫星记得是在北京,彼时的他已经40岁了。
今年翼城县借助发展旅游的东风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节,发掘、保护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虎上山”作为一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吕卫星希望能够保留并完善这支年轻的表演队伍。“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挣,但是技艺丢了就找不回来了。”吕卫星感慨地说。上世界80年代,在临汾市尧都区平阳广场的一次演出中,由于绳子的质地不够硬,吕卫星没站稳差点从绳索上摔下去,他用手上的力量使劲拽着绳子才找回了平衡。那年吕卫星28岁,32年后的他仍清楚记得当年台下观众青睐的目光、雷鸣的掌声、响亮的呼喊声。
记者安月琦 张蕴强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