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与沁水相连的丘陵山区,是太岳行署和太岳军区领导抗日队伍打击鬼子的根据地。这一带出的干部多,牺牲的烈士也多。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政府为民族解放和新中国成立而英勇献身的烈士家属挂上了牌匾。桥上镇刘王沟村就位于这片丘陵山区,村民们为村里有这样的英烈而自豪。
随着时光流逝和风雨的侵蚀,许多牌匾上的字迹很难辨认。日前,记者来到刘王沟村,看到了一大门上挂着“烈昭千古”牌匾。右边写着“曲高游击队队长刘秉明烈士”、左边落款“一九五一年六月”,烈昭千古”下面书写着“翼城县人民政府”。一位村民说,这位烈士是刘王沟村刘家秉字辈,他的名字有误,应该是“铭记”的“铭”,不是匾上写的“明”。
据了解,刘秉铭出生于1916年,牺牲于1943年,共产党员。他高小毕业后,一直在农村任小学教员。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寇大举向华北侵犯,刘秉铭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十二月事变”后,他根据党的指示,以小学教员身份为掩护,继续坚持斗争。
1942年元月,刘秉铭参加了八路军,他不辞辛苦,日夜工作,在他的动员下,先后有四五十名热血青年参加了太岳南进支队57团。是年7月,57团在翼城东部山区组建了曲高游击队第5中队,刘秉铭是第5中队的负责人之一。他经常带领游击队员深入敌占区,侦察敌情,破坏敌通信线路,出其不意炸毁敌炮楼,坚决抗击侵略者。
1943年4月19日,刘秉铭带领12名游击队员深人隆化日伪据点袭击敌人。返回途中,在西白驹村与扫荡的一群日军遭遇。他镇静自如,指挥若定,在与鬼子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仅27岁。
1951年,刘秉铭被县委、县政府授予革命烈士光荣称号。
记者王隰斌
责任编辑: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