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方言中的典故和古音

2019-01-09 21:51:44 来源:临汾新闻网  

  四

  部分含有贬义的方言:

  好了伤疤忘了疼,叫作“记吃不记打”。骂人“手长”,管的宽;“嘴长”,爱说闲话;“心说”,心里想;“耳朵长”指爱打听;“挨家什”,就是挨打,家暴,用家伙打人。其中的“家什”,读jiāshi,指家庭用具。

  贬低,翼城方言叫“逼低”。

  害怕,叫害惊(jie),骇惊(jie)。如,惊(jie)人呼啦,挺吓人的;小孩没有惊(jie)怕,不好;马惊(jie)了;慑惊,shejie,突然受惊吓。

  “蔫骨嘟嘟”,死气沉沉也。蔫蔫儿,就是默不作声;蔫蔫的,无精打采。

  “心灵”,聪明巧慧的意思。

  勤快曰“勤谨”。

  倒霉,不争气,叫“倒灶鬼”。锅灶倒了。

  父母打,家暴,叫“过堂”。旧时诉讼当事人到公堂上受审问。

  翼城方言中的“倦心”,指心倦、厌烦,灰心也。

  眼睛叫“眼窝”。

  足,翼城方言念ju。故,“足球”念“ju球”,“满足”念“满ju”。古代汉语,zu、ju同韵。包含“足”而读ju音的,如“距”。

  脚是“爬爬”,因为起初爬行。

  看,读作“瞄,mao”,眊,上古读音也,类如猫、锚、渵、緢。

  “眼热”,就是艳羡、羡慕、眼乞。

  “心焦”,焦急,心中着急烦躁。翼城话叫“婆烦”。“婆”,中年以上女性,“烦”,就是烦人、使人厌烦。婆烦,像婆娘一样烦人,又可以写作“颇烦”,即抱怨、烦躁、反感。

  老年人絮叨、唠叨,叫“咯叨”,喋喋不休,咯咯叨叨。

  “脔蒿(草)”,打蒿草,把草脔成一团,揉成一捆,比喻不认真、马虎。

  恋爱,翼城方言读“lian爱”。

  骂人“坐没有坐相,站没有站相”,就说他“倒街(zai)卧巷(hang)”,横卧街巷,醉卧道口。当然也可能倒栽卧巷。巷,读xiang、hang都可。

  “歪戴帽倒撒鞋”,鞋子不穿好,撒布鞋(hai)。

  圪蹴,gējiu,也读gēcù。圪是口语助词,没有意思。圪蹴,相当于古汉语“蹴”,蹲下。翼城叫gujiu,北方部分地区方言,指蹲。当众蹲踞,形同蹲坐便器,现在被认为是不雅动作。

  “半吊子”,“二百五”也,“不够数”,“不识数”。二杆子,通常指不靠谱,跟“二”一个意思,骂人傻子。二杆子、二百五,指疯癫。“杆子”指结伙抢劫的土匪。“二杆子”指“排行第二的杆子”即“二当家的”。“二”有贬义,形容头脑简单,行为愚蠢,比如二敢、二豹、二货、二流子。“二”,北京方言“傻二”和“二百五”的简化,犯傻发飙的意思。

  “尿得高”指本事大。方言“我不尿你”,是说我不尿你这一壶,不吃你这一套。“不尿你”,说全了是不尿你这一壶里,尿不到一个壶里,形容两个人意见不一致。尿到一个夜壶里,是说两人谈得来,聊得投机,聊到很晚,在一个屋里共用一个夜壶,话丑理端。

  “蛮圪垯”,翼城话鄙称南方人。“南蛮”有“野蛮”“不开化”之意,多指异乡人或南方人,亦指某些语言不着调的人。“蛮圪垯”也指上门女婿,叫招女婿,或过继的、继子、螟蛉子、领养儿,或外乡人。这种鄙夷之语不好,带有地域性歧视。

  侉子,方言蔑称外乡人,具有轻蔑和嘲笑意味,见于江淮官话与晋语,源于江淮地区内部不同口音借以互相歧视的称谓。

  翼城方言中的缩略语,如,这一个人,说“窄(这一)人”;人家,叫“nia”;那人,“wai人”,即“兀一人”;一个人,叫“一歪人”,即“一位人”。位,读“wai”音。

  另,没有规则、规律可循的翼城方言,如继续,念“继xiu”;续鲁,念“xiu鲁”。xu、xiu,同韵。

  余论

  常用民间俗语使用率高、流行面广,是民间文化中最基础、最丰富、最常用的部分,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称谓语和流行语。这些语言主要是口头语,表现在方言和民俗中,有别于书面语。其难度在于难以书写,也难以寻觅出处和起源。

  我不是方言专家,也非语言学者。此文枚举一些词语,似乎无规律规则可言。方言者,一方土地的语言,没有普遍性,不是“普通”话,不具普遍约束力。翼城的方言土语,应该是土得掉渣,笔墨难以形容,无语法规则,无法文从字顺,无法归入训诂学,实为无可名状,难以和外乡进行语言游戏。所以本文就是挂一漏万的乡音训诂之学。(安希孟) 


     

责任编辑:姚建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