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翼城古称唐地,自帝尧封唐起,这里一代又一代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翼城花鼓便是其中极其活跃、极具魅力的一种民间文化形式。2005年12月,翼城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2008年和2011年,翼城县连续两届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即花鼓)之乡”。
据《翼城县志》记载,翼城花鼓在东晋末年就已经出现,在隋唐时期达到鼎盛,代代传衍,成为百姓庆丰收、祭先祖、闹社火的例行表演形式。所谓“绕城西北东南走,到处皆闻花鼓声”,就是这种情境的真实写照。翼城花鼓独具特色,“气势逼人似猛虎,神态逗人像顽猴,灵巧多变姿态美,铿锵有力快节奏。”表演起来是上身灵、下身沉。上身动作变化多样,拧、涌、耸、晃、绕、推、拉、扭、摆、播。下身多用“大八字步半蹲”“弓箭步”。移动时常用蹲、蹦、踢、跳、转,动作幅度大、速度快,在同一节奏里,姿态变化万千,显得热烈奔放、刚健有力、活泼欢快。尤其是群鼓飞舞,更是气势恢弘,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最多时一人可以打9个鼓,具有高超的技艺与艺术性。
多年来,翼城花鼓走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摘取过全国“群星奖”的桂冠,并屡屡登上央视舞台。2019年,翼城花鼓《警民欢歌》从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报送的450多个文艺节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公安部第四届全国公安系统文艺汇演节目,并一举夺得金奖。
翼城花鼓是翼城县一张靓丽的名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这项非遗项目的传承,早在“十一五”期间就把翼城花鼓列入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成为文化兴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4月,由县文化馆组建了“花鼓艺术教研培训基地”和花鼓表演队;近年来,更是将这一特有的非遗项目植入中小学教育教学之中,作为必开课程在各个学校得到了普及,让孩子们在表演中感知家乡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增强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知。翼城北关小学早在1988年就成立了花鼓艺术团, 秉持“传统与创新”的理念,于2005年组织编写了《翼城花鼓》校本教材,后经两次修订与完善。目前全校二至五年级学生普及了花鼓课,已培养30多批队员,总人数达上万人,成为翼城县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一支生力军。
今年,由翼城县人民政府主办的翼城县第三届“翼城花鼓”大赛于10月30日至11月4日在县奥体中心举行,期间上演了千人腰鼓、千人浑身板、万人花鼓等精彩节目,共有90多支代表队参赛,最小的仅有3周岁,最大的66岁。比赛阵容强大、涉及面广,是翼城县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届花鼓赛事。
翼城籍词作家李咏海在创作《翼城花鼓》时,深情地写道:
虎啸一声,山水动容
猿臂一舒,日月在胸
豪歌一曲,余韵流风
纵情一舞,海阔天空
翼城花鼓,花鼓翼城
龙飞凤舞,气势如虹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翼城花鼓,花鼓翼城
龙飞凤舞,气势如虹
遍地花开,普天同庆
太平盛世,锦绣前程
愿翼城花鼓越敲越响,愿翼城的明天越来越好!(史亚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