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城:樱桃红 老农笑

2020-06-18 09:34:26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临汾新闻网讯 近日,翼城县南唐乡下阳村的田间地头,金色的小麦、绿色的樱桃树与明媚的阳光共同勾勒出一幅丰收的画面。

  吃过午饭,稍做休息,董正湖一家三口便朝樱桃园走去。刚进樱桃大棚,董正湖就仰着头四处观望,“还有几个,我摘下来给你看看。”说话间,董正湖一个箭步走到一株樱桃树下,三两下就攀爬上了高约2米的樱桃树,探着胳膊在树的最高处摘下了几颗樱桃,一连串敏捷的动作,真看不出他已经64岁了。

  “还当自己年轻呢。”老伴李秀平的话看似“嘲讽”,实则关心,“腿疼了好几天,这才好了点,就急着来棚里了。”

  跳下樱桃树,董正湖递给记者3个深红色的樱桃,每个都像山核桃一般大,“大棚里的樱桃成熟早,20多天前就全卖出去了,今年卖了个好价钱。”回忆起上个月樱桃成熟时的情景,董正湖的眼中满是自豪,“那叫一个壮观,一进大棚,眼前全是又大又红的樱桃,看一眼都是心满意足。”

  下阳村自2009年开始种植樱桃,经过多年发展,全村目前樱桃种植面积达千余亩。董正湖种植大田樱桃也有10年了,有着丰富种植经验的他常常担心挂果期鸟群出没啄坏果实,也担心高温和干旱造成裂果,“樱桃可是全家的经济来源,必须照顾得好好的。”

  20年前,董正湖的小儿子在外打工时不慎受伤,导致高位截瘫,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2016年被村里确定为贫困户后,村里伸出援手,为他提供了樱桃苗木,同时县里也为他提供了管理技术,董正湖心里燃起了斗志,“大家都在帮忙,咱更要上进。”

  经过两年的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董正湖的种植技术愈发成熟。2018年樱桃丰收的季节,让董正湖满心欢喜的不仅仅有摘樱桃,还有“摘穷帽”。董正湖深谙科学技术对樱桃产业的重要性,甩掉贫困户帽子的他,心里又燃起了一把火,“大田樱桃比大棚樱桃成熟得晚,大棚樱桃卖过一阵后,大田樱桃就卖不上好价钱了,咱得贷款,建樱桃大棚。”2019年6月,董正湖贷款20余万元,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樱桃大棚。“成熟早,味道也好,一斤能卖100元左右。”掰着指头算了算,董正湖咧嘴笑着说今年樱桃卖了10万元。

  “把烂树根捡出来,不敢留在地里头,坏地呢。”接过大儿子董永利手里的铁锹,董正湖麻利地干起了农活。

  眼下樱桃摘完,就到了果树管理的关键期,需要把坏死的树挖出来,再种上新树苗,浇水、施肥,为来年收成打基础。董永利常年在外省打工,每年这个时期总要请假回乡给父亲搭把手修整果园,“我爸是个勤快人,从小就教育我们兄弟俩,干啥都要勤快。”

  “樱桃好吃树难栽,它们可娇气着呢。今年大棚里坏了30多棵樱桃树,要不还能多卖3万元。”皮肤黝黑,脸颊清瘦,岁月在董正湖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皱纹,也给予了他坚定的信念,“勤劳就能致富,今年好好经营,明年大干一场,咱有信心这一棚子樱桃能卖上20万元。”记者 刘静


     

责任编辑:张茜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