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2010年7月的一天,刚刚毕业的申莉拖着行李箱走出学校。依稀记得那天阳光正浓,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她顺利找到一个实习单位,准备开始轰轰烈烈的人生。
刚过了半个月,妈妈打来了电话,告诉申莉家乡要招聘教师,让她回去参加考试。大学四年,申莉对自己的人生有许多规划和憧憬,唯独没有回老家的打算。听着电话那头父母焦急的声音,她只能暂且放下手头工作,买了张火车站票,行程24个小时,于考前匆匆赶回家。原计划只是应付一下,未料竟以笔试第三的成绩成功入围。那一刻她恍然大悟,原来命运给出的答案,是让她做一名人民教师啊!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2011年,申莉正式进入翼城县西街小学,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初次上课,她十分拘谨,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只记得铃声一响,便匆忙逃回办公室。热心的同事告诉她:“你刚接触这份工作,什么都不会,这是情理之中的。别怕,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我们会教你。”申莉感激地向她们点点头。
从小就不服输的申莉,开启了新的征程。每次上课前,都会去听老教师讲课,然后再讲给学生们。她很感谢孩子,不论老师讲得如何,他们总是睁大眼睛,津津有味地听着,没有人开小差,没有人说话,没有人嬉笑和打闹,这就是对老师最大的鼓励。
申莉不放过每一次学习机会,学校组织公开课,她逢课必听,从每一位老师身上汲取营养。回到家,她会看一些名师讲课视频,学习他们的理念、他们的思路、他们的语言,甚至揣摩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随着时间流逝,她将学习领悟所得内化在心底、外化在讲课上,课堂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学生的成绩也有了很大提高。
笑着笑着就进步了
经过长期琢磨和摸索,申莉形成了自己的课堂风格:严谨又不失幽默,冷静又不乏风趣。五年级课本里有一篇文章《白杨》,由于申莉上的大学在银川,属于西部,所以每每讲到这一课,她都会告诉孩子们自己第一次坐着火车去学校时,路上看到的戈壁,放眼望去,全是沙漠,火车行驶一段距离后还是沙漠,她起初后悔到那里,可慢慢地竟然爱上了那里。孩子们听了她的故事后,会七嘴八舌地提好多问题,她耐心地一一讲解,并结合图片,顺势引导孩子们感受西部的荒凉,以及边疆建设者的伟大。整堂课,孩子们兴致极高,丝毫不觉得这篇说理性文章有多么枯燥。申莉抓住关键词句让孩子们理解西部,理解白杨精神,让他们爱上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并立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富强。
有一个孩子这样告诉申莉:“老师,我发现语文课就像游戏,我们不知不觉中学到好多知识,我们笑着笑着就进步了。”是的,申莉喜欢把课堂变得多彩起来,把那些单调的文章,通过一些小游戏或者直接在黑板上作画,让孩子们了解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看到孩子们有些乏累时,她还会通过一两个幽默风趣的小故事,将孩子们的注意力拉回课堂,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每次上课,申莉都会给足孩子们预习时间,让他们通过自我预习、小组讨论,解决自己能解决的字词问题以及文章内容。她会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们进行汇报交流,有时也通过击鼓传花的活动检测他们的预习效果。在课堂讲授时,她同样不会按照教案授课,而是会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提出预习中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孩子们课堂争论时,她从不打断,反而会适时挑起“事端”,引导他们辩论,在碰撞中凝聚共识、升华思想。她从不批评任何一个回答错误的孩子,因为只要每个孩子敢于站起来发言,那就是经过他们思考过的,她愿意给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孩子机会,并给他们加分或者发小奖品,来鼓励他们发言。因此,她的班级总是很活跃的,孩子们很大胆,有想法、有主见,也很好动,在学校各项活动表现十分踊跃。
当起“甩手掌柜”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箴言》中这样说道:“有经验的教师,力求使学生对喜爱的课程知道的东西比教学大纲的要求多一二十倍。”
申莉把语文延伸到课外,鼓励孩子们多读书、多练字。每个学期初,她都会给班级制订读书计划和练字计划,每天晚上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和练字,并把成果分享到班级群。孩子们看到老师和他们一起做,兴趣高涨,劲头儿也越来越足。
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望,申莉当起了“甩手掌柜”。她会结合课文的难易程度让孩子体验做小老师,通过组员参与程度和展示效果,为每个小老师打分评价。孩子们自己制作课件、自己设计流程、自己出问题,俨然成了一个个小老师。正是这一次次“赛课”,孩子们进步了,在预习时有了重点突破,基本掌握了每篇文章的重难点。申莉很开心,每一个孩子都是块璞玉,这就需要老师去发掘、去打磨,使他们变成更有价值的玉石。
正是对教育的执着与付出,申莉多次被评为县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优秀党员教师,多次在“中华魂”演讲比赛、班主任技能大赛等赛事中荣获一等奖,还被推选为“临汾市优质高效课”获奖者。年轻的申莉,已经行走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高速路上。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