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科技让咱老百姓变了样

2014-10-24 08:34:00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通讯员 任军锋 马秀红)日前,永和县组织相关专家、全县种粮大户和果树户参观了坡头乡白家崖玉米示范地、阁底乡赵家岭玉米种植试验田和桑壁镇南岔村村民郭玉培的苹果树示范园。赵家岭村玉米试验地在采用宽窄行种植和生态平衡施肥后,每亩平均产量在850公斤左右,每亩收入比往年增加四五百斤。果农们在采用无病疤修剪技术和使用生态平衡施肥后,树势发生了改观,果树以往的腐烂病、落叶病没了,如今果树树势好、果色好、口感好。

近年来,永和县一直把农民脱贫致富作为全县的首要任务来抓,全力实施“林果富民、生态立县”战略,努力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紧紧抓住省农科院把永和县确定为省内唯一的“院县科技扶贫示范县”这一机遇,大力实施“科技富民”行动,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科技计划、示范应用工程的引领带动作用。省农科院将永和县确定为红枣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农民培训三大基地,实施“万亩红枣科技管护工程”,对红枣主产区1.4万亩红枣采取修剪、拉枝、涂白等科技措施进行管理,先后建立了4个科研实验基地,分别开展老枣树更新复壮、中幼树高接换优、新品种实验推广和防裂果问题的试验研究。特别是在防裂果方面,进行了搭棚、套袋等方面的探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红枣裂果霉烂问题。同时,成立了永和县红枣产业协会、核桃产业协会等多个协会,吸收了各级专家、乡土人才、种植大户等专业人员。

在参观桑壁镇南岔村村民郭玉培的苹果示范地时,他满怀欣喜地介绍说:“我这是有26年的老果树了,按照正常是应该被砍掉的,运用了无病疤修剪技术和生态平衡施肥法后,我的这片园子才没有了腐烂病,连往年头疼的落叶病也没有了。今年客商给我的价钱是每斤3.2元,每亩收入能超过一万元。”

在赵家岭玉米试验田里,看到成片成熟的玉米,前来观摩的农户们三三两两,有的掰下玉米,查看颗粒的大小、饱满程度,有的甚至把玉米放到嘴里咬碎品尝,并且和周围非试验田里的玉米进行比较。农户们频频点头表示认可。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指导的永和县永维公司的负责人给大家介绍说:“在有两千亩种植地的赵家岭,试验田只有32亩,我们采用的是新的种植模式宽窄行种植,宽行2.8尺,窄行1.2尺,株距0.8尺,打破了旧的种植理念。根据地质的不同,将美邦有机肥和硅谷复合肥通过合理的搭配,采用生态平衡施肥的理念,今年玉米地每亩产量估计都在850公斤以上,同比去年每亩多产四五百斤,多收入500元左右。”赵家岭村支部书记补充道:“每亩多产四五百斤,32亩就是多收入15000元左右,更何况我们村有2千亩地。所以,明年我们村都要用这种宽窄行种植模式和采用生态平衡施肥法,那我们的收入必将增加,农民致富就会有盼头。”

永和县还与山西农业科学院隰县农业试验站联合,在坡头乡白家崖村建设玉米试验对比示范基地,基地引进了18个玉米品种进行品种对比试验,确定了4种在永和特殊气候和地理环境中适合生长的品种。通过密度试验,数据显示只有在每亩4000株时,玉米产量最高;通过对地膜覆盖技术的对比,覆盖普通薄膜的玉米,每亩产值达529.1公斤;覆盖渗水薄膜的玉米,每亩产值达912.6公斤;不覆盖普通栽培的玉米,每亩产值达876.9公斤。通过对比得出,覆盖渗水薄膜的玉米产量最高。通过试验示范、技术推广等服务,农户可自行选择适宜品种和技术。今年,永和县运用覆盖地膜技术播种玉米2万亩,平均每亩产450公斤,增产90公斤,每公斤按2.2元计算,增加农民收入近400万元。

永和县依托产业协会,开通了科技服务“直通车”,印制专家与种植大户的《通讯录》,农户可直接与专家沟通交流,实现了农户向农科专家、永和“土专家”科技咨询的“零距离”,明确了科技包联“责任田”。农科院专家、乡土人才在科技服务中实行“责任田”挂牌包联机制,全年上门服务,跟踪管理,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培训、市场、营销、灾害预警、病虫害防控等信息能够快捷有序地发布,促进了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的规范化、系统化。

     

责任编辑:柏东丽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