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珍,女,44岁,高级教师,山西省柳林县人。1994年毕业于吕梁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系,后续山西师范大学本科。她从毕业后一直从事语文教学,1999年12月份由柳林孟门中学调入永和中学,现任教于永和三中。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充当好这个角色,必须首先要打造自己。高玉珍认为,一个语文教师就是一个榜样。因此她特别注重生活和工作中的历练,不仅使自己形象端庄、做人诚恳,拥有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而且养成了自强不息、勇挑重担、战胜挫折的精神。在从事教育工作的20年中,她始终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从每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心教书,用爱育人,受到领导、同行、学生及家长一致好评。
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
高玉珍生在吕梁山,长在吕梁山。战争年代,大山的儿女们从不屈服,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和平岁月,大山的红烛精神依旧熠熠生辉。
高玉珍偶然读过一篇文章《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从而懂得了教师的责任与自豪。还在大学时,每每在朗晴月明的夜空下,她不断地设想着自己未来的教师之路,但直到踏上三尺讲台,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条路有多艰辛有多曲折。是的,在这条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若能遇到生命里的贵人,点醒自己、激励自己、引领自己的话,应当懂得珍惜、懂得感恩。
一次外出学习,她认识了一位大师——韩雪屏老师。只见她,满头华发,靠一根手杖艰难地走上主席台。高玉珍想,又是从哪儿请来作秀的。没想到韩老师一屁股坐下再没挪动,从课改时局到课堂实效,从社会要求到大学生个人素养,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讲到新课改下“怎样进行语文课堂设计”时,竟然对初高中语文教材是那样的熟悉,使一线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惊诧。韩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深厚感情、对教育研究的不懈探究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从那之后,高玉珍懂得了接纳与思考,懂得了修炼与聚集。在那些名师们的引领下她终于破茧飞舞,游弋于语文教学的“一方池塘”。
作为教师,不能只为自己的发展考虑,必须关注学生的未来,要求做学生成长路上的贵人,给学生们爱和引领。二十年的教学工作使她更懂得:教师,就意味着付出,付出时间,付出心血,付出一生本该有的辉煌和生命火花;教师,还意味着一种期待,期待宽容,期待理解,期待从远方捎来的佳音,期待桃李满天下。
让学生爱上语文这门学科
生活中的高玉珍乐观向上,以豁达的胸怀迎接每一天。在同事眼中,她常是一副精神抖擞的样子,工作上从来都是百分之百的热情。在学生眼中,她常常是一副友善和蔼的笑脸,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她烦恼着学生的烦恼,忧伤着学生的忧伤,快乐着学生的快乐,甘愿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教育事业。
一次习作训练中,一位学生的《我心目中的父亲》得到小组推荐,在全班欣赏。当时这位学生在读作品时十分激动,以至于声音沙哑,泪眼婆娑。高玉珍在被感动的同时,私下和这个同学进行谈心,了解到孩子由于长时间见不到父亲而无比思念。从此,她的教学工作中又多了一重角色,尽力把孩子们需要的爱及时给予他们,使他们时刻感受到被爱包围的感觉。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教一门课,不要满足于因你教,孩子们爱上这门课;要追求因你教过,学生永远喜欢上了这门学科。高玉珍立志一生为语文而奉献,即使做不了语文教育专家,也一定要做好一个甘愿辛勤传授语文知识、传播语文精神的劳作者。
做课改先行者
2008年5月,高玉珍在众领导的殷切关怀下,跟随全临汾市的第一批考察团奔赴山东杜郎口观摩学习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一次经历让她大开眼界,从根本上认识到了课改的重大意义。从此,她努力研究教育新理念,坚持探索高效课堂,以提高学生整体素养为教育目的,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以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的行列中。
她清楚地认识到这是凤凰涅槃的最佳时机,否则真要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了。于是,她除了把握每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把教研工作放在了头等位置,基本保证一周两听两评课,一周一次大教研,集大家所长补自己所短,备学案、备教法学法、研小组合作、研激励措施等。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在实施新课程的道路上,不断总结得失,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改革,为推进全校课改进程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踏上讲台的二十年里,高玉珍始终埋头于教学第一线,以辛勤的付出获得了领导和同仁的肯定。她先后获得了山西省中学语文教学“金钥匙奖”评选活动一等奖、临汾市优秀教师、临汾市教育局初中组教学能手奖等,并获得永和县“巾帼建功”标兵暨“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记者 郭璞
责任编辑:柏东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