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冯灵梅:让晋南土布走出深闺走向国际市场

2018-07-25 21:17:55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晋南各地60岁以上的老人,大都记得小时候不管是东家还是西家,总有一架织布机摆在家中,那梭子穿来穿去的咚吧、咚吧声,是那么的悦耳。这正是晋南土布织造的一个环节。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遍及晋南城乡,以前过年,大人小孩穿的新衣服大都为土布料。在洪洞白石村一带,威风锣鼓队队员的褂子和裤子,至今还是土布料。这一技艺在上世纪60年代达到高潮,70年代进入低谷。

    目前,晋南土布织造技艺在襄汾县、侯马市、汾西县、翼城县等地还有延续,而永和县保留着最接近原始状态的土布织造技艺。

    永和县属晋西黄土残垣丘陵沟壑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区域性小气候独特,适应棉花等农作物生长,为土布在当地长期存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由于永和县地处山区边远地带,交通不便,远离城市,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的衣着来源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就使得晋南土布织造传艺得到延续和较好的保存。

    永和上机织布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年底到第二年的二月,一个上佳的织布手一年可织出土布15匹,约150米。这些除自用外,古时主要上交官府顶税,剩余的产品用来换取一家老少一年所需的口粮和其他消费。直到如今永和的一些农村孩子上学的学费还是靠织布机一寸一寸织出来。

    以永和为代表的晋南土布,是世代相传的一种纯棉纺织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冬暖夏凉,透气性好,线粗纹深,整个布面形成无数个按摩点,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晋南土布织造技艺所使用的原料棉花,从种植到手工成品,不使用农药和化学染剂,是真正绿色生态纺织品。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的流程,如水索绳、喜鹄窝排线法以及缠穗伞的方法等十分奇妙,对丰富现代工艺流程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体现了劳动人民自给自足、勤劳朴实的民风,形象地再现了我国传统的棉纺技艺及其发展史,能够使当代和后辈青年了解我国棉纺技艺的历史渊源,是一本鲜活生动的历史教科书。因此,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更具有较大的文化价值。

    晋南土布织造技艺的传承,既需要织布人有娴熟的技巧,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丰富的经验,所以,自古以来,晋南土布织造技艺都是通过母女口授身练或亲近的姐妹们相互学习而得以世代延续。上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大批中青年妇女外出打工,土布生产逐渐退出生产领域,仅有少数老年妇女还掌握着这一传统技艺。

    在永和,冯灵梅是晋南土布织造这一古老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和领军人物。

    现年55岁的冯灵梅,出生在一个世代以织布为生的大家族里,她的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都是远近闻名的土布织造巧匠。当地的老百姓,每逢红白事、老人过寿、小孩过满月,所用的粗布织品都请冯家来做。

    从小冯灵梅就生活在土布堆里,耳濡目染,她从心底喜欢上了这行,并立志长大了也当一名心灵手巧的纺织能人。16岁时,她就独当一面,熟练地掌握了土布织造的全过程,从此,冯灵梅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自己热爱的织造事业中。

    如今,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加强,晋南土布织造技艺度过寒冬迎来春天。晋南土布织造技艺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布织造队伍也日渐壮大,成立了专门的保护机构。

    晋南土布还走出深闺,参加了世博会、文博会、一带一路精品展,所展土布产品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打开了市场……说到这些,冯灵梅对未来充满信心。

    (董文达 郝海军)


     

责任编辑:付基恒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