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交口乡扶贫干部群像素描

2019-09-26 09:42:57 来源:临汾新闻网

  临汾新闻网讯 在永和县有这样一批人,他们驻扎在这个深度贫困县,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埋头苦干。日前,记者来到永和县,倾听基层干部的故事,了解他们在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

  9月10日,永和县交口乡鹿角村停电了。靠电饭锅做饭的鹿角村“第一书记”曹晶和驻村工作队队长杨红旗面面相觑,看来今天的午饭没着落了。这时,鹿角村村民李曹曹走进他们的住所——村委会旁边的一间小房子。

  “走,上家里吃饭去。”李曹曹说一看停电,就知道这俩人又没饭吃了,所以就跑过来看看情况,果不其然。尽管李曹曹盛情邀请,曹晶和杨红旗还是婉拒了。

  “我们知道他是好心,可是这里老百姓生活不易,我们不能给他们添麻烦。”于是曹晶和杨红旗吃着早上剩下的油条,就着白开水,算是打发了午饭。

  曹晶身体不好,但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吃饭方式。“在这个岗位上,不能把自己的事看得太重,否则会耽误老百姓的事。”曹晶向来不把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儿,最严重的一次,他在工作期间肾结石发作,疼得脸色发白,最终被送往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为了不影响随后的工作,曹晶在医院待了三天就匆匆回到了工作岗位上。“好多资料要整理,好多工作内容需要总结,我必须得回来。”简单的话语是曹晶的一颗赤子之心。

  鹿角村村民、党员靳林生对两个“外来人”赞不绝口。“以前是外头来的,现在是咱自己人。”靳林生笑着说:“杨红旗的心里装满了村民的事,一度把儿子的婚礼从头一年推到了第二年,就是为了收心把咱村里的事情办好。”“好了,好了,咱们不说这个,不是什么事。”杨红旗摆摆手,打断了靳林生的话。

  “隔三差五他们就来看看我,跟我讲讲政策。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他们也不觉得烦,有什么困难,我总会第一时间想到他们。”靳林生说。

  基层干部与群众心连心在交口乡不是个例,在坡头村这样的故事还在继续。

  “这是我在这里的第六个年头了。”坡头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卢玉生感慨:“真没想到,坡头村现在已经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哪家门朝哪开、每个村民什么个性、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最好,卢玉生门儿清。“跟老百姓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一颗公心。在这个基础上,老百姓提出的要求,要尽力满足他们,基层干部就是服务者,要认清自己的定位。”

  和卢玉生相比,26岁的刘阳显得稚嫩了许多,但干起工作来却是一把好手。“刚开始是学,看看前辈们是怎么做工作的,后来开始自己摸索。”刘阳说自己出生在农村,老百姓心里想什么他多少是知道一些的。“见了人肯定要打招呼,不要有架子,对待老百姓一定得坦诚,一回生二回熟,时间长了,他们就不会把我当外人。”

  刘阳确实已经不是“外人”了。在坡头村村民冯福英家里,看到他们操作净水机不太熟练,刘阳二话不说就上去帮他们接好了电源。“以后只开插线板的开关就好了,这样会方便许多。”冯福英直点头:“是嘞,是嘞,我知道了。”冯福英一家以种地为生,因病致贫,靠着村子里的集体光伏分红、林业合作社、退耕还林补助等,慢慢走出了贫困的泥沼,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善言辞的冯福英看着这些基层干部,眼睛里都是信任。

  这样的基层干部不过是该县扶贫路上的“冰山一角”,他们心里没有自己,只有老百姓的疾苦;他们眼里看不到家人,老百姓就是他们的亲人。在永和县脱贫攻坚的决胜阶段,这些人以愚公移山志、扎根基层情谱写出一曲曲壮阔激荡的进行曲。

  记者 安月琦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