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熙来攘往的人群,川流不息的车辆,商店里忙得不亦乐乎的店主……如今,漫步临汾的街头巷尾,处处都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繁华与魅力、这座古城迈向现代化都市的铿锵步伐……五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现代流通发展新趋势,着力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实体商业转型升级,促进流通标准化、信息化、集约化水平提升,使得全市上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五年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2年的418.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609.4亿元。这一靓丽成绩单的背后,是我市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政策等叠加优势,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结果。
城乡消费实现新拓展
加快城乡消费协调发展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五年来,我市努力推动城乡商品流通体系一体化建设,促进城乡市场对接,使城市工业品向农村延伸,使农产品顺畅流入城市,增加农民收入,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了保障。
2012年,我市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实现了全覆盖目标,拉动农村消费10.9亿元。2013年,我市2688个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和7个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拉动农村消费10.9亿元,安排就业4300余人。
针对社零指标增长趋缓的状况,我市连续三年自我加压出实招。2014年,组织开展了促消费专项调研,召开了全市促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会议,制定了《关于做好消费促进工作的实施意见》。2015年,实行经济运行集中办公,针对社零等重点指标,及时研究解决问题,促进重点工作稳定发展;成立了“促消费、保增长”专项工作领导组,多次组织开展促消费专项调研和促进工作,出台了《关于做好消费促进工作的实施意见》。进入2016年,我市加大目标考核促进力度,实行了包联蹲点机制,全市新增限上企业54家;开展了“2016临汾购物季”、首届家电购物节等活动,组织企业开展春节消费促进活动、大众美食促销活动和山西品牌中华行省内行等颇具特色的活动。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
2012年,山西光宇半导体照明股份有限公司与香港帕雷特集团实现合作,成立了我市首家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建邦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投资设立公司,成为我市“走出去”在境外投资的首家民营企业……
五年来,我市制定、实施了《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促进外商投资企业健康发展的十项措施》,建立了外贸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商务、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外汇、国税、人行“六外合一”的管理体制,出台了《全市关于促进外贸稳增长调结构的实施意见》。2015年,浮山、吉县、乡宁等5个县实现了进出口零的突破,同年我市组织企业参加了山西品牌丝路行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泰国等站的活动,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额超过4000万美元。
特别是2016年,我市紧抓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机遇,加强与东盟、北美洲、欧洲等国家的投资交流合作,组织参加了山西品牌丝路行日本站、韩国站的活动,促进了与“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文交流、经贸往来和产能合作。同年,成立全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建立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市委书记岳普煜,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予强多次率团到福建泉州、广州、中山、顺德、惠州、深圳等地考察加工贸易,并在广东期间组织召开了临汾市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广州企业家座谈会。
商贸流通实现新提升
五年前,我市启动了解放路商圈和路东商圈2个试点商圈的建设,改扩建了临汾工贸大楼、华纳新天地、万佳福超市3家大型购物中心和超市。
五年来,我市“多渠道、少环节”的商业理想在开放与竞争中成为现实。一批重大商贸转型项目深入推进,生龙国际、新工贸、安达圣新天地、思麦尔新天地、陕西村美食城、居然之家、新百汇商城等已正式运营。
五年后的今天,我市商贸流通业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商业模式创新日新月异,连锁经营已被推广到批发市场、医院、学校等数十个领域;超市、专卖店、购物中心、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各种业态、业种异彩纷呈,社区店、便利店、无人值守购物方式迅速成长;农超对接、产销直供等“无缝对接”新体制使产品质量有保障,安全可追溯,流通成本大大降低。
这五年,我市现代商贸物流快速发展,市政府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我市举办了2016年中国公路货运物流行业发展论坛暨临汾互联网+物流创新发展峰会,为推动全市物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发展氛围;临汾被国家商务部等10部门确定为全国66个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新形势下,临汾商务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年,我市将紧紧围绕市委“345”战略和市政府“12345”工作思路这一主线,全力促进商贸流通提质增效,推进流通体系建设,打造中西部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扩大出口稳定进口,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记者 杨琦
责任编辑: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