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新闻网讯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对于任何一个城市来说,改革都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始终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改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更好发挥改革的牵引作用、开放的先导作用,这势必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与活力。
回顾过去的五年,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合并为“一本规划、一张蓝图”;经济生态领域改革推出一系列标志性、关键性改革举措,改革支撑发展的动力作用逐步显现;民主法制领域改革正向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关键性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司法责任制改革全面铺开,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等改革举措顺利推出;文化领域改革风生水起,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劲势能得以释放;景区(景点)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直接带动影响着景区(景点)的发展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助推我市文化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领域改革用情对接民生冷暖,教育、医药、卫生、住房、平安、生态诸多民生领域改革持续深化,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编织成了最动人的改革音符……
挥创新巨笔 谱突破新篇
2012年,我市17个县(市、区)、2个开发区《转型综改试验行动方案(2012年)》已全部获批,这标志着我市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2013年,“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改革创新、“两区同建”城乡统筹模式创新、安泽县“311”社会管理模式创新、“村改居”社区管理模式创新……2013年我市转型综改以“创新”为底色,把握“先行先试”的灵魂与精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方向更加明确,破解资源型经济深层次矛盾的路径更加清晰,改革创新的动力更加强劲。
2014年,体制机制持续创新、改革亮点节节凸显、主攻目标实现突破、路径探索大胆稳妥……作为富有山西特色的“国字号”改革工程,综改试验区无疑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的旗帜和统领。
……
五年来,我市把深化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进一批重大改革、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和重大课题,破解体制机制难题,使改革红利尽快转化为发展动力。同时,加大我市转型综改示范区建设申报力度,重点在产业转型、环境治理、主体功能区建设、行政区划调整等领域展开探索,努力将百里汾河生态文明保护区建设成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将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综改试验区建设取得新突破。
扛起一面大旗 “质”在必得
2016年是我市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一年。在过去的探索中,我市不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趋向合理。面对焦点问题,我市持续发力,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这一主线在我市“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振兴崛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仅2016年一年,我市共关闭煤矿矿井5座,拆除炼铁高炉2座,省里下达的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20万吨、炼铁产能82万吨的任务全部完成,并已通过验收;同年,在去库存上,我市重点围绕房地产采取措施,全年累计化解房地产134.5万平方米,截至2016年年底库存面积132.97万平方米,消化周期10.1个月,较去年年底减少4.1个月;在补短板方面,我市着力实施十大项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光伏、干鲜果、中药材、油用牡丹等扶贫产业,大力推进装备制造业、能源、新材料等6大新兴产业发展,扎实推进鼓楼南北街改造、滨河西路与彩虹桥、滨河东路与迎宾大道立交桥、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了侯马、襄汾、曲沃、蒲县、吉县、尧都区6个省级创业基地和1个市级创业基地,锦悦城大学生创业园、美材汇创客空间、隰县玉露香电商众创空间3家被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新培育创办小微企业3100户,开展了千村万人就业培训工作,同时完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540人。
如上,只是我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精彩片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启动以来,我市着力化解产能过剩,优化存量产能,扎实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努力去库存。同时,引导企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安排生产,鼓励企业创新营销模式、扩大市场销售,有效降低工业产成品存货,稳步去杠杆,稳妥推进企业债务重组,控制和化解政府融资风险。
以为民之心 行简政之道
2014年10月8日,我市行政审批服务大厅正式面向群众办理业务,便民服务的大门悄然打开;
2015年10月8日,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为临汾鑫惠祥商贸有限公司核发了全市第一家“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正式推开了我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大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已在我市全面铺开;
2016年9月1日,市政务服务中心向山西大唐国际临汾热电有限责任公司颁发我市首张“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标志着我市“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全面实施;
……
五年来,我市全面实行“多证合一”登记制,个体工商户登记实行两证整合;稳步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着力推进住所登记改革,全面实行“三允许”“一免除”,激发了市场活力;努力推进工商登记电子化,市、县两级企业名称核准登记与企业设立登记实现了网上办理,真正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全力服务企业发展,鼓励支持企业改制重组……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实现了市场主体的低门槛、宽准入,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内生动力,增强了市场主体创业热情,促进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日前,在全市召开的全市政务服务工作会议上,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提出按照“366”工作思路,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提升行政审批大厅与市长热线建设和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行政服务大厅这一平台的作用,立足“三大定位”,着力建设“六型大厅”,力争实现“六化目标”。这是行政审批大厅提档升级、致力标准化建设迈出的一大步。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效能提高,营造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同时,打造临汾民声之窗,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难题。
改革之路总是充满荆棘,但在更加艰巨的任务、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惟有坚持改革的必由之路,才能让我市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光明。
记者 安月琦 宁智豪
责任编辑:席沛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