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县:有挑战才叫攻坚战

2017-12-13 09:28:31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有挑战才叫攻坚战!

——永和县脱贫攻坚进行时

    编者按 今年以来,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重中之重,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力量攻坚,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到今年年底,我市204个贫困村、7.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将完成减贫任务,侯马市贫困人口将全部实现脱贫,吉县、乡宁、安泽贫困县实现摘帽。

    为了深入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精神,充分展示我市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新气象、新作为、新经验、新成就,本报启动赴脱贫攻坚主战场采访报道活动,组织多名骨干记者组成采访报道组,奔赴我市脱贫攻坚主战场,集中报道来自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特点、亮点和新举措、新经验、新典型,为我市决胜全面小康、实现振兴崛起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来自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报道,陆续刊发记者深入贫困山区采写的脱贫攻坚故事,敬请关注。


    临汾新闻网讯 全省立地条件最差、人口最少、经济总量最小的县份,境内三大山系9座大山成川字排列,呈千沟万壑之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这是永和;“全国无虫红枣第一县”,中华民族文明“和”文化的发祥地,东征抗日寇,西渡挽危局,这里曾经激荡红色理想,启蒙一场场革命风暴,这也是永和。

    也许有人要问,哪个才是真实的永和?其实,它们都是。然而,更多的人对永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贫穷。

    地处黄河岸边的永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省十个深度贫困县之一。穷到什么程度?地下没挖的,地上没抓的。全县79个行政村,贫困村就有78个,贫困人口7133户20125人,贫困发生率为35.86%。具有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成本高等特点。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党的十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振聋发聩的一席话既振奋了全国上下党群干部的心,又对贫困县“摘帽”给出了最后的时间节点;同一时间,我市出台的《临汾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中,把这一时间节点又提前了一年,即2019年年底,永和贫困县摘帽。

    用两年的时间,在这样一个深度贫困县实现脱贫摘帽究竟是纸上谈兵还是坐言起行?用“追”和“赶”的姿态、“拼”和“闯”的决心,永和县委、县政府和6.5万永和人民给出了明确答复:有挑战才叫攻坚战!政策活水渠通向贫困“宣战”“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习近平《摆脱贫困·跋》初冬的永和大地,到处弥漫着“热腾腾”的气息。一次次挑灯夜战的汇报会、推进会,一幕幕易地搬迁、田间收获的施工与劳作,无数个“喊破嗓子、做出样子”的基层干部和贫困户……向深度贫困发起总攻的冲锋号吹响在老区上空。 

    “在我眼里,永和的角角落落都是美的,不只在我眼里美,在毛主席眼里也是美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说的就是永和……”谈起永和,永和县委书记加天山如数家珍,眉宇间有掩饰不住的自豪。“我们的县委副书记、县长范洋平说,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他做好了‘八年抗战’的准备,有人问我的时间表,我的回答是‘永和九年’……”“永和九年”出自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永和的两位“当家人”把深沉的爱撒在了永和这片土地,“永和不脱贫,我不离开”是心声,更是情怀。

    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能有合理的脱贫路径;有明确的系统谋划,才会有扎实的攻坚举措。

    围绕省委、省政府八大工程和二十个专项行动,在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战略部署引领下,永和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对内凝聚“永和力量”,对外展示“永和形象”,打出了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兜底扶贫“十大扶贫组合拳”,同时,持续实施“林果富民、生态立县,转型发展、工业强县,文化引领、旅游兴县,以德为先、依法治县”四大战略。“点、线、面”结合的“组合拳”和立足长远的“四大战略”,除了能解决当前脱贫攻坚的“燃眉之急”外,还将对永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为进一步明确任务、细化分工、压实责任,永和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县级领导精准结对帮扶贫困村推进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决定》和《关于成立永和县脱贫攻坚重点工作26个工作小组的通知》两个“文件”,为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扎实开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决定》对全县78个贫困村从党支部建设、政策宣传、产业发展、评估验收等11项工作作了明确要求,确定了由县级包联领导、乡镇包村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组成的“6人小组”对相关贫困村全面负责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分工协作、统筹配合的新局面。《通知》则进一步明确了“监督执纪问责”“干部驻村帮扶”“交通扶贫”等26个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成员组成及工作要求,理顺了县级分管领导与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组、牵头单位、各乡镇专人对接的立体工作机制。

    为了对精准扶贫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痕迹化管理,对全县脱贫攻坚工作进行精准分析、精准监控,永和县启动了脱贫攻坚智慧平台使用和挂图作战平台应用,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到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中,利用大数据平台对贫困户、贫困村脱贫路径进行全流程展现。

    隰县、吉县、大宁、兴县、岢岚县、临县……为提高永和县精准扶贫工作人员“作战”能力,强化扶贫攻坚“武装”力量,永和县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赴扶贫攻坚“第一线”开展现场观摩,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好经验、好做法,补齐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思路“短板”,为打赢精准扶贫攻坚战注入了新活力。

    最恢弘的书写,源于精神;最执著的追求,始自信心。

    “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也要有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自觉担当。要用黄河精神、东征精神、永和精神激发内生动力,把精神扶贫与经济扶贫相结合,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加天山的发言令在场的党员干部为之振奋。“这里有6.5万人等着过上好日子。要改变老百姓‘手脚不停、光景不行’的生活现状,我们这一届班子责无旁贷,担子再重也要负重前行!”

    识真贫真扶贫聚焦“精准度”

    “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求实效。”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做好精准的文章。”4月1日,市委书记岳普煜在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推进汇报会上指出,要牢固树立精准理念,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今年10月,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予强在永和调研沿黄扶贫旅游公路时,充分肯定了旅游公路建成后对沿线贫困地区整体脱贫的促进作用,要求把这条路建成生态路、致富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对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的治贫理念跃然纸上。

    精准扶贫,首先要识真贫、真识贫。

    永和县、乡、村三级联动,对全县建档立卡7133户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1278户进行了走村入户调查,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健康档案,为全县健康扶贫、精准施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只是永和县精准扶贫其中一场“战役”的一个小切口,从中却能看出该县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细管理“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决心和恒心。

    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缺劳力,有的短资金……在“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脱贫攻坚“冲刺期”,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

    “目前我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有给工人做饭、护林员工资、屋顶光伏发电。家里的坡耕地因为产量太低,打的粮食只够自己家里吃。”阁底乡东征村村民刘文生扳着指头细数着家里的收入:为实施光伏发电项目的工人做饭收入3000元,护林员工作每年可增收8000元,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每年能增收5000元。“村里说要想彻底拔了‘穷根’还得靠产业,所以我还种了玉露香梨和苹果,现在都在幼苗期,还没收益。”刘文生家的脱贫路径清晰映射出永和县“十大扶贫组合拳”的加乘效应,仅刘文生一家就享受到生态扶贫、产业扶贫和光伏扶贫政策“三管齐下”的“立体式”扶贫。

    当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时候,搬迁就成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然而,扶贫搬迁,重搬更要重扶。

    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位于南庄乡红崖渠村的浩民红枣专业合作社以成熟的红枣烘干和保存技术,打通了红枣出售“最后一公里”。如今,合作社日生产能力达0.75万公斤,产品远销广东、陕西、河南、浙江等地。南庄乡瞅准合作社带动贫困户脱贫这一路径,在合作社附近整合土地16亩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点。该搬迁点的建成可解决40余户贫困户的易地搬迁,贫困户可以进入合作社进行长期务工,同时还解决了合作社的用工需求,确保了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有效形成了产业搬迁相辅助、搬迁产业相融合的合力共赢格局。

    从一户贫困家庭到一个贫困村庄,针对不同类型的贫困村和贫困户,永和县切实把“力”用在关键处,“十大扶贫组合拳”让攻坚时刻有了更强劲的动力。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永和县多措并举架设“脱贫致富路”。在组织专业人员对78个贫困村交通基础设施情况全面摸排的基础上,提速建设解难题,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901.966公里,密度达到74公里/百平方公里,不仅有效解决了全县7个乡镇近3万人的出行难问题,更带动了农村果业、农产品深加工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科技示范基地,永和县将林业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全面实施生态治理、退耕还林、生态管护、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四大工程,强化“院县合作”,从2014年开始,连续4年每年投入300万元,建立基地、挂牌示范、科技培训,脱贫攻坚与生态建设互补共赢,受益贫困人口达64%。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长期以来,看病就医对于困难群众而言,都是一个沉重话题,高额的治疗费用不仅令贫困群众望而却步,还让更多人群因病返贫。基于“全县因病因残致贫、返贫人口占比30%以上,且大部分没有劳动能力”的县情,永和县实施了全方位的“兜底保障”。自2014年起,县财政每年为全县所有干部群众办理了小额人身意外险、自然灾害人身意外伤害险、见义勇为人身意外伤害险三份保险;去年起为全县所有贫困户购买了意外伤害扶贫保险、大病医疗补充扶贫保险、人身综合保险。同时,拿出专款100万元,为全县所有农村贫困人口每人购买了一份人寿保险和住院津贴保险;并与中国人民财险合作,为全县2146户贫困户枣农购买一份红枣保险,保费标准为80元/亩(政府代缴),共投保5.28万亩,投保金额422.74万元,红枣受灾后,赔偿金最高可得1000元/亩,确保枣农在红枣受灾减产减收的情况下,还能获得稳定收入。

    在抓牢做好“规定动作”的同时,永和县创造性开展了“自选动作”,为贫困山区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提供了“永和样本”: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旅游开发等工作有机结合,开展了“枣树认领、争当扶贫先锋”主题党日活动,促进了贫困群众稳增收、党员干部受教育;目前,正在全县79个村逐村推进200千瓦光伏电站建设,个户屋顶光伏数量在全省领先,数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二以上。通过村级和户用光伏电站建设,可保障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43.6%的贫困人口有长期稳定的经济收入;积极探索电子商务促农增收、助农脱贫的新路子,县域电商服务覆盖率达41.7%,全县网上交易额和快递总量直线上升,带动贫困户增收作用初步显现。

    聚合力 燃斗志 携手奔小康

    “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穷落后面貌。”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11月的永和,昼夜温差之大令白天和黑夜恍若两个季节。采访车行驶在蜿蜒的盘山公路上,放眼望去,一条条白色的飘带在青色间延伸,那是村民的致富路,是希望之路。

    “我们的工作节奏就像一根绷紧的弦,慢进就是后退。”永和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白永明说,源于强烈责任心的压力让永和的每个党员干部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一个个不眠之夜,走出会议室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成员在街头的早点铺子填饱肚子后,旋即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率先垂范、自我加压下,无论是这片土地上土生土长的基层党员干部,还是先后到达的帮扶工作队、“第一书记”“方队”,无论是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还是伸出有力援手的“兄弟”县市,无一不将平时工作看得出来、困难时刻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来的表率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无数面“旗帜”在永和县脱贫攻坚战中猎猎作响。

    南庄乡郭家村“第一书记”邢志伟,在红公鸡养殖项目上做文章,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落后山村焕发出蓬勃生机;阁底乡西庄村“第一书记”遆政捷积极引进赤焰辣椒作为农民致富的良方,西庄村成为因地制宜发展老区经济的鲜活样本;在阁底乡东征村党支部书记刘成生的带动下,如今的东征村已大变样:6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窑洞顶部建有户均5000W的个户电站,农家乐让34户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更使东征村结束了集体“零”收入的历史,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办理社保、公安、民政等十余项对公业务,脱贫攻坚工作迈出了坚实步伐……在全县开展的“枣树认领”活动中,全县130多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村帮扶单位的党员干部以及来自全国19个省54个市区的众多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凝聚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尧都区、临汾经济开发区发挥区位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从产业发展、旅游业发展、人才对口帮扶等方面,主动对接,打造平台,迈开了“心手相牵、助力脱贫”的稳健步伐。

    “‘有些贫困户,可能我们的干部真诚的几句开导、几句鼓励,设身处地提供思路、解决难题,就可以脱贫。所以,我们的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态度和各种扶贫措施、帮扶项目一定要围绕让贫困群众心热起来、让贫困群众自己行动起来进行……’这基本就是加天山书记在今年2月份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的原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参加会议的很多党员干部都记忆犹新。”县脱贫攻坚指挥部成员任建栋对记者说。

    “要加大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把政策向贫困户讲清楚,彻底打消贫困户不敢脱贫的思想。同时也要大力宣传贫困户典型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用他们的事迹带动全县贫困户共同奋斗、抱团脱贫!”深入帮扶村慰问贫困户的范洋平把县委、县政府的关怀送到了贫困户手中,也把“脱贫致富贵在立志”的期望和嘱咐讲进了基层党员干部心里。

    当坡头乡索驼村扶贫产业遭遇发展“瓶颈”时,“第一书记”李之炜忧心如焚却仍信念坚定。“明年开春,这里会是一片新天地。”在他身上,有一个共产党员为民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用“不放弃”点燃了贫困户心中脱贫的信心和斗志。

    “黄河之恋枣树见证——乾坤湾畔有一棵您的枣树”,这是来自乾坤湾畔的古村落奇奇里村的枣树认领倡议书。今年7月,在奇奇里村一处枣园,原计划50天内完成1000棵枣树的认领目标,在短短的72小时之内被全部认领完毕。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位摄影家代表将每人120元认领枣树的钱共计12万元交到贫困村民的手中,作为活动发起人的奇奇里村“第一书记”郭若桥心里想的却并不仅仅是贫困户有了收入,他还想让这些枣树的“主人”用手中的相机把永和黄河乾坤湾的美丽动人告诉全世界,更想通过这种方式,增长乡亲们自我脱贫的志气,让扶贫者有所获,让被扶者有尊严。

    “党员做给群众看,干部带领群众干”的氛围激发了永和全县广大贫困户“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的家园自己建”的豪情壮志,既是脱贫攻坚对象、更是脱贫致富主体的贫困群众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这场脱贫攻坚战掀开了新的篇章。

    芝河镇霍家沟村贫困户刘书祥因意外变故落下终身残疾,然而,依靠用来代步的轮椅,他从走乡串村收破烂做起,扩大收购范围、创新销售模式,还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办起了养鸡场。“脱贫的路上,我决不拉村里的后腿,更不拉全县的后腿。现在政策这么好,扶持力度这么大,我们没理由过不好自己的小日子。只要有志气、有决心,人勤快,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不会技术?学!技多不压身,总有能用到的时候。”只有初中文化的交口乡张家垣村52岁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樊成锁不仅借助电视、手机等媒体收集信息、了解行情,形成了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格局,还把自己的鸡舍当作全村的养殖示范基地,向村里的贫困户传授养殖技术,加快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步伐。

    阁底乡东征村贫困户冯春虎依靠科技建起了养牛场。如今年收入已突破1.5万元,稳定脱贫。“养牛帮我脱了贫,我要带动乡亲们一起养牛,让我们的光景都‘牛’起来!”唯有事实,才能颠覆印象。

    这里,4年前还是有着78个贫困村、交通闭塞的山城;这里,3年前开通了高速公路,天堑变通途;这里,就在去年,已整村脱贫15个贫困村;这里,有永和特色的脱贫道路,正在稳步前行,静水却深流。

    这,注定是一场全民参与、背水一战的攻坚战;这,必然是一次在发展中促脱贫、在脱贫中谋发展的积极探索;这,必定是一个备受振奋与激励、要脱贫还要致富的华丽转身。再艰难的挑战,都有自强不息的足迹伸向远方,夯实大路;再深度的贫困,都有坚韧的草根从缝隙中探出头来,焕发希望。从“人民公仆”到全县人民,从吕梁山南到黄河岸边,再小的力量乘以6.5万甚至更多,永和必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向贫困说“不”!(段碧蓉 安月琦 刘静



     

责任编辑:刘静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古县战贫记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