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宁:答好脱贫攻坚这道“必答题”

2018-01-03 09:13:25 来源:临汾新闻网   浏览次数:

图为大宁购买式造林现场。 李明珠

  临汾新闻网讯 山,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山。沟壑纵横,山峦逶迤,梁峁层叠,垣坡连绵。967平方公里,我国国土面积的万分之一,这里生活着6.9万人。

  穷,地处贫困人口集中的吕梁山区,生态脆弱、生产落后,自1985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后,戴在头上的这顶帽子就从未被摘下来过。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89户14137人,贫困发生率27.2%,高于全省(十二五末)17.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016年)22.7个百分点。

  ——这是吕梁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大宁县面临的脱贫攻坚形势。

  脱贫攻坚路,悠悠大宁梦。

  大宁在全国主体功能规划中被定位于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尤其重大。

  既要发展,更要保护;突破瓶颈,亟待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思维。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大宁用党建引领、改革创新的思维统领,趟出了一条以改革促发展、用创新助脱贫的脱贫攻坚大宁路径。

  长期受制于发展引擎“动力”不足,压抑等待太久太久的大宁,伴随着全市决胜脱贫攻坚进军号角的鸣响,意气风发,勇当一线排头兵;热情高涨,誓将日月换新天。

  一次机会难得的赴脱贫攻坚主战场大宁采访报道机会,记者一行深入大宁脱贫攻坚的第一现场,全景式、近距离、大扫描大宁生态扶贫“厚积薄发”、产业扶贫多面开花、蹄疾步稳改革创新的脱贫攻坚生动实践。

  ★生态扶贫:从“要我造林”到“我要造林”★

  “购买式造林就是好,助推脱贫立功劳,惠民政策有倾斜,给咱送来金宝宝。一心一意跟党走,小康生活细描绘。”

  “政策调动千千万,自家造林还挣钱。党的政策暖心田,要想富,先栽树。栽树挣钱先脱贫,养山靠山奔小康。”

  购买造林,生态富民。守护好绿水青山,才能共享生态红利。

  2017年12月13日上午,出大宁县城一路向西,地势渐渐隆起。车辆沿着蜿蜒崎岖的盘山路驰骋前进,道路两翼大山环伺。陡峭险峻之处,只见漫山遍野层出不穷的油松、侧柏等树种交替显现,构筑起蔚为壮观的成片生态林矩阵;而在山势些许收缓之际,皂角、花椒、连翘等经济林树种错落有致,尽收眼底。

  2017年,徐家垛乡将全乡实施购买式造林的试点工程放在了北垣的云居村。徐家垛乡党委书记侯永刚告诉记者,在云居村购买式造林试点工程的带动下,全乡购买式造林全面铺开。农民在自己的林地上给自己栽树,只要栽活,保住,政府以每亩760元的价格购买造林服务,而且树随地走,村民拥有林木产权,所以,农民真心实意拉水、担水,男女老少齐上阵,争先恐后造林忙,用心呵护树苗长……走在大宁生态扶贫的一线,随处可见的都是一片干劲十足、淋漓酣畅的植树造林热闹图景。

  “目前,全村已有30户贫困户加入到我们合作社,占到合作社全部成员的80%以上。”云岭村秦森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带工贺瑞生说。

  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56岁的贺生平家住对面塬上的索堤村,从去年3月起,他也投身到秦森专业合作社的“生态造林大军”中。

  “前后大概忙活了有3个多月的时间吧,”贺生平告诉记者,现如今已有6000多元的收入到手。这还只占收益的60%,余下的4000元年底就会发放。“村子里外出打工的人都回来啦,自家的地也管了,钱也挣了,哪有这么好的政策啊!”聊起树木栽植的成活率,贺生平快人快语:“现在可以说99%的树木都能种活,要搁以前,最多就是个50%的存活率。”从“组团外出打工”到“组团回家种树”,改变,来源于贫困群众实实在在的收益。

  侯永刚为记者粗算了一下脱贫账:按照贫困人口人均栽种35亩的平均配额估算,每亩地可以妥妥地收入360元,这样计算下来就是12600元,轻轻松松实现脱贫。全县正在实施的8.16万亩造林和管护任务,明年可使2088户、6264人脱贫,占现有贫困人口的52%。

  满山茁壮成长的树苗不畏严冬笔直向上,一锄头、一担水,村民在地里种下的是脱贫致富的新希望。

  ★产业扶贫:从比较优势到高端前沿★

  2017年4月10日,大宁县政府与石家庄鸿锐集团签署了《年产40亿只一次性防护手套产业扶贫项目协议书》;

  2017年5月19日,总投资4亿元的山西鸿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工建设;

  2017年11月28日,三号厂房工程全部完工,进入调试生产阶段;

  从当年拿地当年建成,到当年投产当年纳税,鸿晋集团山西鸿晋塑胶科技有限公司的建设节奏让我们对大宁产业发展的“加速度”有了新的认识。

  2017年12月13日上午,记者一行走进曲峨镇曲凤村,仍处于施工建设中的鸿晋公司。半个月前,公司三号厂房的部分生产线刚刚投入运行。车间里机声隆隆,四条全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精准衔接有条不紊,伴随着特有的节奏,一排排人手模具随车床高速向前运转,经由中央机位特殊的工艺处理,一个个pvc一次性手套便从指尖滑出,神奇降生……

  鸿晋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经解决了300个周边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就业,等到来年企业24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总计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

  车间A组的李永平,在前三个月实习期内,月工资也有1800元。同时,公司还给所有员工购买了工伤保险。等过了实习期,大家的薪资还有上升空间。

  曲峨镇上房村贫困户冯花凤上岗证的照片是前两天刚拍的,透过那张笑脸能看到“在家门口上班挣钱”的自信与喜悦。“我和丈夫轮流出去打工,家里得留个人管娃。每年在外面也只能干五六个月,哪里有活儿去哪里。”过往奔波劳碌的生活并没有使冯花凤的家庭摆脱贫困,如今不一样了。“开了这么大的厂子,还给我们办了工资卡,月月都能准时领钱,不愁了。”

  超越你的想象。前沿科技隐匿于大山深处,尖端制造栖身于国贫县城。坐落于大宁县昕水镇小冯村的轻工业园区,居然集聚了三家科技含量颇高的高新精尖企业——大宁县鑫辉电子元件制造有限公司、大宁县志诚科技有限公司和山西宇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鑫辉老总贺振辉深耕于电子元件领域20余年,始终专注于提升企业新产品设计研发能力,并最终赢得了市场和客户的认可。“2016年10月和12月,公司先后在徐家垛乡南桑峨村、三多乡刘家庄村以及曲峨镇曲风村建成并投产了3个脱贫生产线,安置精准贫困户93人。”贺振辉告诉记者。下一步,鑫辉还将在全县6个乡镇的多个行政村分别建立分厂,优先安置精准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

  在鑫辉电子曲峨脱贫生产线,记者看到有7位贫困户妇女正在组装蜂鸣器。放磁环、绕线、放座……李建玉动作娴熟。“家里没事就能来,时间自由,干得多挣得多,反正我现在是不缺零花钱。”李建玉还有一份在家就能赚钱的收入,曲峨镇手工编织生产线也设在这里,“在家没事的时候编个抽纸盒、花瓶,简单又不费事,还能挣钱。”

  占地225平方米,生产面积495平方米,平均1平方米可产11公斤双孢菇。在三多乡川庄村的大宁县双孢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一间菇房内,一个个白色圆润的双孢菇探着身子向上生长。

  大宁县双孢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阳煤集团独资建设的新兴农业产业扶贫开发项目。副经理籍海瑞告诉记者,公司2014年注册成立后,已完成1.15亿元的项目投资,如今一期4栋90间菇房中有12间具备投产条件,其中8间菇房正常生产。

  项目落地初期,通过土地征地费用、农民青苗补偿,川庄村125户约369人已经直接脱贫;劳动就业方面,公司优先考虑属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先后组织了培训,目前直接签署劳动协议和帮扶协议的临时用工约50人。

  “由于产能目前只开了五分之一的规模,对贫困户的带动就业效果也已显现,但毕竟总量还是有限。等到双孢菇全额生产后,企业预计可直接安置和间接带动700人就业增收。”言语中,不难看出,三多乡党委书记贺鸿宙非常看好这一产业的扶贫前景。

  太古乡后腰村生产的黄河滩地红薯远近闻名,2017年,市委副书记、市长刘予强在后腰村驻村入户走访调研时,发现了后腰村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制约后腰村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交通不便,村民居住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差,产业发展没有规模……

  关怀即动力,开准了“药方”才能拔掉“穷根”。

  太古乡结合实际,“亮剑”脱贫攻坚战:全力打造“红薯小镇”,促进农民增收;为“贵珍养殖专业合作社”17户贫困户免费发放乌鸡6100只,教技术、拓销路,降低贫困户养殖风险;通村公路拓宽工程打通了群众致富路;治理坡地、沟坝地500亩,免费为村民栽植花椒树,保证村民脱贫后仍能稳定增收;和山西大宁隆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签约发展花卉种植,村民提供土地和劳力,每亩地预计收入可达1万元左右……

  产业兴则百姓富,这份颇有“太古亮点”的脱贫蓝图让群众心里有了底。

  ★模式共享:从交通领域到水利工程★

  前不久,省委书记骆惠宁在大宁视察时明确指出,“修建村间道路、小型引水工程等应更多吸收群众参与,既为农民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又使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增收”。

  为使老百姓能更充分地参与融入这些领域,共享改革成果,分享发展红利,大宁决心将“购买式造林”的改革试点先行移植到交通和水利行业,立即组织交通、水利等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改革方案。

  时入深冬,无畏岁寒。游走大宁县城,记者发现,这里处处涌动着改革发展的浪潮,须臾也没有放缓脱贫攻坚的步伐……

  在大宁县综合办公大楼12层的会议室里,三多乡川庄村村民贺红斌端坐周正,用心聆听台上老师就农村道路建设基础理论进行的一番易懂通俗、深入浅出的阐述解析,并不时用笔记录。这是大宁技工新时代讲习所有关农村道路建设与管护第一期培训班的第一堂课。

  大宁县交通运输局局长高广旭告诉记者,这个培训班计划培训6期(每个乡镇一期),每期3天时间,主要分为理论、安全和实践三大块。除课堂理论知识的培训输出之外,他们同样看重对实践能力的养成环节。

  “由于冬季道路工程无法施工的缘故,同时也是农闲时间,所以我们交通部门决定把握住这一节点加大技工的培训力度,把大家集中起来搞培训。”高广旭说。

  一直以来,交通运输局的主要职能就是交通项目的建设与管护。然而,伴随着《大宁县乡村道路建设和养护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在新一轮改革创新助推脱贫攻坚的豪迈征程中,交通运输局在转换职能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完成角色转变,大宁县交通运输局从原来的乡村道路建设和管护主体,摇身一变为技术指导和服务乡村道路建设的主体。同时,建设养护工作交由村支部领导下的村社一体组织实施。

  “对交通部门而言,就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循着‘购买式造林’的示范效应和成功实践,在乡村道路建设和养护工作中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自己建,自己的路自己养,工程的利润农民赚’的崭新路径,以交通机制改革助力脱贫攻坚。”说话间,高广旭将手里的那份《大宁县乡村道路建设和养护改革实施方案》递给了记者。

  方案指出,按照“一切工作到支部,一切资源到农户,一切利润到农民”的原则,县里将技术含量不高、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投工投劳可以实施的乡村道路修建工程、养护工程及其它小型工程全线纳入改革范围。

  “换言之,在保障建设质量的前提下,政策要最大限度地让利于民,特别是要向贫困户倾斜,让更多的困难群众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还能从根本上杜绝各类‘潜规则’对项目横加干预、雁过拔毛的滋扰,有效预防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高广旭告诉记者。

  如此一来,交通运输局也实现了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了政府部门规划设计、质量监管、技术服务、工程验收的作用,项目资金到村到户,部门权力下放,责任不变,而且打造了修路工程不能“腐”的政治生态。记者了解到,这无论在交通基建领域还是脱贫攻坚工程都具有开创意义的改革方案将从2018年开始全面付诸实施。

  培训间隙,贺红斌告诉记者,目前他们村的乡村公路建设养护合作社正在筹建中,组成人员除精准对接全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外,还吸收了其他群众参与,将有效增强非贫困户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对贺红斌而言,源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经历,自己对建筑施工还是多少有点技术基础的。“通过参加这次培训,让我对道路建设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只要加入合作社,家门口也不愁没活干。我也就此打消了外出务工的想法,钱也不少赚,还能和家人生活在一起,这才是我内心想要的生活。”

  一旁的大宁县道路养护中心主任贺华也插话说,2017年年初,交通部门已率先把全县158公里县道的路面养护工作“打包”,与7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无缝衔接,按照每公里每年养护费2400元,每人可以分拨两公里的任务计算,仅此一项,就可为贫困户每人增收4800元,深得百姓拥护。

  高广旭告诉记者,大宁县每年县级道路的养护费用为110万元。从2017年开始,他们已经把这笔钱全数纳入交通扶贫立项中。“从2018年起,我们还计划在乡道、村道将这一模式进行大范围推广。”

  到2020年前,大宁要完成总投资8760万元、219公里通自然村道路的建设任务,全部由合作社实施该工程。据估算,工程将为合作社直接创收1000万元,同时还将产生700万元左右的劳务报酬。

  按照2017年的脱贫标准,通过让农民参与到道路建设后,可使2502人从中受益,从而带动834户实现人均超4000元的收入目标。而让贫困户参与到农村道路养护,可使275人从中受益,带动92户实现稳定脱贫。

  楼下大宁技工首期农村水利建设管护培训班内座无虚席。大宁县水利局局长陈旭平把水利工程改革方向形象比喻为“建池子、安管子、栽苗子”。“将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小型农田灌溉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等,全部下放到乡镇一级,由乡镇通过议标或竞价方式,组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也就是‘村社合一’模式,由村合作社具体实施。既保障了贫困户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参与权,又能让贫困户通过劳务增加收入。”

  根据《大宁县全面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振兴乡村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测算,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改革实施后,预计2018年贫困户可直接参与实施水利项目投资约为3642.41万元,其中劳务费支出约占总投资的30%,约为1092.7万元。按照人均年增收4000元计算,可带动910户、2732名贫困人口脱贫。

  “好政策来了,这是老百姓的福音。以后我要带领大家把活儿干好,把票子挣到手。”昕水镇当越农牧林专业合作社法人安双平带着村里的贫困户李瑞宁来上培训课,看到安双平干劲十足,李瑞宁也表态,“不能再靠天吃饭了,要学点技术,干活挣钱。”

  曲峨镇实现合作经济组织带动贫困户收入11.5万元。

  昕水镇有机蔬菜示范园区采用“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在园区务工的季节性工人45名,全部为当地贫困户,每年通过劳务增收6000元以上。

  三多乡岭头村移民搬迁安置点,“手牵手搬迁定居,肩并肩创业致富”宣传语鼓舞人心。刚搬进新家的贫困户王兰芬逢人便说“满意的不得了”。新床、新衣柜、新冰箱,日子也是崭新的。65岁刘淑盼搬家时特意穿了一件红毛衣,“好,政策好!”眼角眉梢都写着喜悦。

  无论是位置最偏远的乡镇,还是贫困程度最深的乡村,大宁县脱贫攻坚的动人故事数不胜数。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山,挡得住视线却无法禁锢思想。从不断创新到勇于突破,一个又一个扶贫新亮点在这里蓬勃涌现。

  穷,口袋不满绝不等不靠,共谋划、同思考,以愚公之志啃硬骨头的决心,用非常之力、恒久之功,填满百姓的口袋。

  ——这是决战深度贫困的大宁县对脱贫攻坚这道“必答题”做出的满分回答。

  “2017年全县预脱贫26个村、3601户、10816人。”每个数字都是承诺,大宁县委将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以必胜的心态、奔跑的姿态、战斗的状态,决战深度贫困!

  记者 陈明 王小庚 荀丹薇


     

责任编辑: 吉政

版权声明:凡临汾日报、临汾日报晚报版、临汾新闻网刊载及发布的各类稿件,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自媒不得转载发布。若有违者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